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国与族:试论古蜀与邛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8-05 10:02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古蜀史料记载,指出"蜀"在中原史家语境中系他称,乃方国名或邦国名,将其作为族称缺乏依据。蜀为"黄帝后世"或"蜀山氏之后"的认识乃后人附会与创造。文章同时对常璩所言"蜀曰邛"一语进行分析,认为"邛"是形成古蜀早期政权的轴心族群。
[Abstract]: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ncient Shu,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Shu" is called by him in the context of the Central Plains historian, is the name of Fang State or the name of the State, and it lacks the basis of the clan name. The understanding of Shu as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the Yellow Emperor" or "after the Shushan Family" was consecrated and crea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nalyzes Chang qu's expression "Shu said Qiong", and thinks that "Qiong" is the axis ethnic group that formed the early regime of ancient Shu.
【作者单位】: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分类号】:K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清泉;释“蜀”、“叟”:三星堆柱目人铜面像的解谜(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6年05期

3 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05期

4 石硕;;“蜀曰邛”:古蜀国的邛人及相关问题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李复华;李绍明;;娭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分期与族属[J];四川文物;1986年02期

6 范小平;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像研究[J];四川文物;1989年S1期

7 刘弘;;川西南大石墓与邛都七部[J];文物;1993年03期

8 钱玉趾;;三星堆纵目与参目头像新考[J];文史杂志;2011年02期

9 李绍明;邛都夷与大石墓的族属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健;庄春辉;李瑞琼;;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潜力及对策[J];阿坝科技;2005年02期

2 邹立波;;春秋至两汉时期岷江上游的族群状况与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陈志华;郑祯诚;;巴蜀时期古愱国源流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程文徽;;汉中羌族文化——傩文化及其现状与保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潘定武;;文翁二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梁艳萍;;“诗圣”杜甫与诸葛亮的失意情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杨钊;;杨慎张佳胤交游考[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8 赵常兴;安鲁;;秦汉时期北人南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9 井中伟;;川渝地区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10 钱玉趾;;彝族祖先与三星堆先民的关系[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魏学峰;;四川汉代画像砖的艺术价值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龙刚;;盐与中国上古文化——立足于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文化关系的考察[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4 侯虹;;西蜀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以秦汉时代为中心的讨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5 吉成名;;汉代食盐产地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6 何元文;;竖沙煮盐历史地理考[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7 刘卫国;;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8 井中伟;;川渝地区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陶红;;独立生成与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融会中巴蜀蚕桑文化符号构成探悉[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彭邦本;;先秦汉水上游与峡江地区的交通试探[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3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杨永福;滇川黔相连地区古代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梅;云南大理白族银器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董新浩;滇国青铜扣饰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朱明;重庆园林发展与特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厉复超;隋唐时期淫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瑰;周灭商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燕;商周时期的尖底杯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唐小勇;三峡地区夏商时期青铜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鸿燕;区域文化视野下高考语文和文综试卷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谢丹;乡土记忆与社区整合[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华;蜀人南迁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2 石硕;汉代西南夷之“夷”的语境及变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3 宋世坤;;贵州铜鼓的分布、类型和断代[J];贵州文史丛刊;1980年00期

4 ;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J];考古;1975年04期

5 ;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6年05期

6 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J];考古;1978年02期

7 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J];考古学报;1973年02期

8 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J];考古学报;1980年04期

9 傅光宇;“陷湖”传说之型式及其演化[J];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03期

10 蒋炳钊;百越民族史学术讨论会纪要[J];民族研究;198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幼山;;李冰—卓越的古代治水专家[J];水利天地;1987年04期

2 冯广宏;;鱼凫新考[J];文史杂志;2008年01期

3 白墨;;威州小记[J];新西部;2008年06期

4 萧易;袁蓉荪;刘乾坤;;古蜀王国的基因密码[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Z1期

5 孙吉;邓文;;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J];四川文物;2006年05期

6 徐学书;;“成都”释名——天堂·圣山·乐园[J];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4期

7 陈玮;;成都古蜀国王陵探秘[J];寻根;2006年05期

8 何锟宇;;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分期与年代[J];四川文物;2009年04期

9 张莉红;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区的形成与经济社会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10 段渝;;蜀国的历史和文化[J];文史知识;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华;;秦汉时期的成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任建库;;秦灭蜀战争“石牛计”故事的形成[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3 李锦;;岷江上游城镇功能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钱洪;唐荣昌;;成都平原隐伏断裂活动性研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但尚铭;;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摘要)[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周志清;;文明的“连续”与“断裂”——成都平原史前文明在中国多元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秀明;李荣伟;王乐辉;宿以明;何飞;蔡小虎;孙鹏;;岷江上游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8 何荣智;冯广宏;;西蜀水文化精神新论[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分析[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晓沛;;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水利[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幼波;一千年 从岷山走向成都平原[N];成都日报;2007年

2 萧易;会泽 铜运古道上的蜀人背影[N];成都日报;2008年

3 刘兴诗;金沙遗址探秘[N];四川政协报;2007年

4 肃易;成都平原开创纵目时代[N];成都日报;2005年

5 萧易;古蜀丝路 通向地中海[N];成都日报;2006年

6 萧易;历史黑洞中的次代蜀王[N];成都日报;2005年

7 蓝墨水;仰视成都龙门“飞来峰” 探访古蜀先人下山路(上)[N];成都日报;2005年

8 董晶;柏灌的消亡和鱼凫的由来[N];四川科技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心平;大乐山:建设成都平原城市群南部中心[N];乐山日报;2008年

10 龙海燕 张云川 戴震雄;永葆党员先进性 投身村通新征程[N];成都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姚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3 曾兵;成都平原地—空界面天然伽玛场及其辐射环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昌全;成都平原城市化土壤重(类)金属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林;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沈茂英;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5年

8 付顺;古蜀区域环境演变与古蜀文化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9 何常清;岷江上游两种典型森林群落生态水文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张炜银;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生态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萍;基于GIS的成都平原土壤真菌区系及空间变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2 张启东;岷江上游水沙变化与森林破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孙吉;岷江上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D];四川大学;2006年

4 杨斌;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与成都平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卢涛;岷江上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蔡劲松;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蕾;明中央对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区的治理[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田静;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与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傅娅;成都平原传统场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王春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65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65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