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语背景下藏族作家的民族认同与文学叙事——以阿来、扎西达娃等创作为例
[Abstract]:Under the bilingual background, Tibetan writers have a strong demand for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because of "anxiety of influence",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identity through the restatement of Tibetan "history" and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home" consciousness. It not only solves the universal problem of spiritual attribution, but also promotes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o humanitarian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symbolic code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effectively contributed to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ibetan Chinese literature itself, and "two-way complementary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语背景下当代藏族作家创作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12BZW098
【分类号】:I207.9;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阿来;;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J];扬子江评论;2009年02期
2 刘俐俐;;“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茹;;“形似”而“神非”的异国形象——浅析《人的状况》里中国形象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史月;;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2期
3 胡春梅;;女性的隐喻——我国当代海外移民作家作品的一种解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李艳;;叛离与建构——林语堂的身份之旅[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王素英;;希斯克利夫的人性悖论与身份认同困惑[J];长城;2010年04期
6 赵巧红;;笑对死亡,戏说人生——品读菲尔丁小说《里斯本海行日记》[J];长城;2011年12期
7 黄海燕;;“中和”之美——试析单士厘游记中的近代女性形象[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张杰;;关于明清国人对西人形象认识的演变[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9 高雪;;美国当代批评理论与少数族裔女性文学[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杨莹雪;易军;;跨越跨文化翻译的文化藩篱——以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继霞;百年回族文学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9 罗四,
本文编号:2171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7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