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族群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域

发布时间:2018-08-12 08:00
【摘要】: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域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域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形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进。
[Abstract]:No matter how accidental or complex a mixed ethnic group may seem, all known ethnic groups' structures, from the intrinsic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subjectivity to the ethnic group's behavior that determines the pattern of relationships, are some symbiotic structures tha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dynamic field of view,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symbiotic pattern has profound material motivation, and symbiotic complementation is the logical basis from pluralism to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t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ethical levels, as a symbiotic inter-ethnic sharing domain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which means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between ethnic groups due to the inherent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unity of sharing and conjugation. When the symbiotic structure of ethnic groups is stabilized by certain material conditions in time and space direction, it can be deepened into a set of symbol system that can be operated by people, especially when the ethnic group appears as an emotional subject. There is a profound self-adjustment mechanism among symbiotic groups. The process of ethnic group symbiosis can not only produce new symbiotic form, but also form new material structur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ethnic group relationship to a higher level of ordering.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10490217)
【分类号】: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宫维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的逻辑进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阳春花;易志高;;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6 汪长明;;国际石油竞争与中国石油安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5期

7 刘子刚;新形势下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04年02期

8 吴兰丽,田伟宏;社会和谐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崔达;全球化视野中的文明冲突与共存[J];东方论坛;2003年01期

10 石磊,唐海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泓;;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进己;;东亚文化圈发展的展望[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牟钟鉴;;儒学在思考[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望波;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试论跨国公司与国家的互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华敏;江泽民青年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敬玉;现代女装设计元素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5 王伦刚;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法理论的逻辑起点[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6 邓永芳;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闫景明;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张义明;21世纪支撑中国崛起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D];河南大学;2004年

9 吕月英;宗教对当代印度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爱丽;试析文化因素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礼建;陈利波;翁文香;;试论社会资本整合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联效应——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维路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柳;;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初探——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岳;良警宇;;“选择性建构”:国家、市场和主体行动互动下的文化身份与认同——对北京某满族村的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4 于潇;;族群与身份:东河村民的族群认同考察手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黄丙志;段景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互动的绩效评估——城镇化加速期的数据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卢露;;从僮人到壮族——20世纪以来对广西壮族论述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7 权新宇;;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关溪莹;;当代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研究简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9 张定贵;;“言旨话”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林玲;黄震;;他乡客家人的认同与识别——以广西陆川县客家人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5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6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赢之举——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李自然;;试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范长风;;中国边陲社会的族群合作——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州青苗会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周海宁 潘国武 仇爱琴;实现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的互动[N];中国社会报;2002年

3 周海宁;潘国武;仇爱琴;实现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的互动 [N];中国社会报;2002年

4 程聪;邯郸电子政务与市场真情互动[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赵燕潮 牛艳红;“助残日”今非昔比[N];华夏时报;2002年

6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任克琴;广州天河政务网“政民互动” 电子政务呼唤高效实用[N];通信信息报;2002年

8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客家热的背后[N];西安日报;2008年

9 周宏仁;电子政务的五种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2年

10 覃更祥;电子政务与电子邮件[N];人民邮电;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周健;制度与角色的互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研究的一个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小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公信力的契合及其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青;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5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7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晓霞;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78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78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6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