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白银纳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建
发布时间:2017-08-08 08:20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白银纳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建
【摘要】: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观察与参与观察、访谈法等研究手段,对白银纳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我试图了解其文化变迁的脉络以及影响变迁的主要动因,从而为文化的传承、弘扬和重建探寻可行之路。白银纳隶属于黑龙江省呼玛县,地处大兴安岭深处,现有94户283人,其中鄂伦春族有188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白银纳鄂伦春族较好地保存了先辈的文化遗存,同时文化的变迁和转型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17世纪以前,鄂伦春族一直在黑龙江北岸的原始森林中以游猎为生,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从17世纪中期开始,鄂伦春族迁徙到黑龙江南岸,清朝政府开始对鄂伦春族采取了“路佐治”的统治,鄂伦春族社会呈现了父系氏族“穆昆制”与“路佐治”并存的局势,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清朝政府为了获得貂皮等猎产品,派出“安达”负责与鄂伦春人进行联络,也就是在这—时期,枪支、马匹、织布、铁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开始走进鄂伦春族的生活,鄂伦春族狩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外来技术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鄂伦春人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外界的制约,并遭受到外族的欺压和盘剥。 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将鄂伦春族社会划定为“半原始”的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社会“直接过渡”成为鄂伦春族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政府的指导下,鄂伦春族经历了以猎为主、以猎业饲养业同时并举、单一农业生产阶段、农林结合多种经营阶段、林业向农业转产阶段等历程。然而,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的“根”,定居、转产、禁猎等一系列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文化的转型和变迁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21世纪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关金芳为代表的白银纳文化精英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出发,将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进行打造,兴建民间艺术团、民俗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积极扶持桦树皮文化产业,申请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他们利用舞台将重新整合的传统文化进行展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历时性发展的必然,然而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单一性和特殊性,人类学认为指导文化变迁要充分考虑接受者的想法,一味地按照客位主观的意识办事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运用文化功能理论、文化变迁理论、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理论对白银纳文化变迁和重建的过程进行分析,试图对白银纳鄂伦春传统文化的重建及发展进行构想。
【关键词】:鄂伦春族 文化 变迁 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10-11
- 一、选题的缘由10
- 二、选题的意义10-11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11-18
-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文献资料11-13
- 二、20世纪50年代以后鄂伦春族文化的研究13-18
- 第三节 理论与方法18-27
- 一、相关理论18-25
- 二、研究方法25-27
- 第二章 白银纳村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7-37
- 第一节 自然环境27-31
-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自然环境27-28
- 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自然环境28-31
- 第二节 社会环境31-37
-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环境31-32
- 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环境32-33
- 三、当前白银纳社会环境状况33-37
- 第三章 白银纳鄂伦春族社会文化发展历程37-52
-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文化变迁历程37-41
- 一、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产生37-38
- 二、社会组织的演变38-40
- 三、外来文化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影响40-41
-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历程41-43
- 一、以猎为主阶段(1953—1957)41
- 二、以猎业、饲养业同时并举阶段(1958—1966)41-42
- 三、单一农业生产阶段(1966—1981)42
- 四、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阶段(1982—1995)42
- 五、以农为主、林业向农业转产阶段(1996—)42-43
- 第三节 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43-52
- 一、狩猎工具的变迁43-46
- 二、分配制度的演变46-47
- 三、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47-48
- 四、生计方式变迁的困惑48-52
- 第四章 白银纳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重建52-66
- 第一节 组建民间艺术团52-57
- 一、民间艺术团概况52-54
- 二、歌舞表演的文化内涵54-57
- 第二节 桦树皮产品的开发57-62
- 一、采集桦树皮58
- 二、桦树皮的处理58-59
- 三、制作工具59-60
- 四、制作步骤60-62
- 第三节 兴建民俗展览馆和民族风情园62-63
- 一、民俗展览馆62-63
- 二、民族风情园63
- 第四节 桦皮画工艺63-66
- 一、桦树皮的收集与处理64
- 二、绘制画稿64
- 三、桦皮画的制作64-66
- 第五章 文化重建与产业化发展66-74
- 第一节 文化重建的意义66-68
- 一、文化重建与民族精神的振兴66-67
- 二、文化资本的价值转换67-68
- 第二节 文化精英在文化重建中的作用68-71
- 一、文化精英的价值68-69
- 二、文化精英及文化资本的转换69-71
- 第三节 文化重建与产业化发展71-74
- 一、文化产业化的发展71-72
- 二、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72-74
- 结束语74-75
- 参考文献75-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79
- 后记79-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利安·H·斯图尔特;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年02期
2 徐殿玖;;鄂伦春族族源初探[J];学术交流;1989年02期
,本文编号:639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63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