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品种灰霉病抗性鉴定及相关抗性基因发掘

发布时间:2020-05-24 20:18
【摘要】: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我国多个葡萄栽培地区均有灰霉病危害,病害的发生给葡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为化学药剂处理,但是这会增加生产成本,药剂残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使用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解决该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培育优质高抗灰霉病的葡萄品种。本试验以31个葡萄品种以及‘红地球’ב金星无核’杂交后代群体和‘着色香’ב维多利亚’杂交后代群体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灰霉病抗性鉴定分析,筛选出高抗灰霉病的种质资源,结合高密度遗传图谱进行灰霉病抗性QTL定位,筛选出相关抗性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表达响应分析,验证了其对灰霉菌的表达响应,为深入阐明葡萄灰霉病抗性遗传机理奠定基础,也为培育出优质高抗灰霉病的葡萄品种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1个葡萄品种叶片进行灰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对灰霉病抗性较高的品种为‘左优红’,‘公主白’,‘康可’,‘双优’和‘北冰红’,抗性较差的品种为‘无核白鸡心’,‘里扎马特’和‘意大利’。美洲种,山葡萄,山欧杂种葡萄对灰霉病抗性较高,而欧亚种葡萄普遍表现为感病。对‘康可’,‘金星无核’,‘赤霞珠’,‘红地球’和‘无核白鸡心’这5个对灰霉病抗性不同的品种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康可’和‘金星无核’叶片内灰霉菌生长受到抑制,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而‘赤霞珠’,‘红地球’及‘无核白鸡心’对灰霉菌无明显抑制作用,菌丝形态未发生改变。对‘着色香’ב维多利亚’杂交后代群体和‘红地球’ב金星无核’杂交后代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发现两个群体杂交后代对灰霉病抗性发生显著性分离,呈连续性分布,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并且出现了一定比例的超亲单株,这为培育优质高抗的品种提供了材料。2.以‘红地球’ב金星无核’及其176株后代为试验材料,构建了葡萄遗传图谱,结合两年灰霉病抗性鉴定表型数据进行灰霉病抗性QTL定位。在‘红地球’ב金星无核’的整合图谱上,共定位到6个QTL位点,分布在LG1、LG3、LG6、LG7和LG11连锁群上,这些位点单独存在时贡献率为10.3%-19.6%的。3.根据定位结果筛选出6个相关抗性候选基因:TIR1,TIR2,DIS3,DIS4,SER5和PAT7。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了这6个基因在感病品种‘红地球’和‘维多利亚’,抗病品种‘金星无核’和‘着色香’接种灰霉菌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同一个基因在不同品种不同时期中相对表达量差别很大,TIR1基因,TIR2基因和DIS3基因在抗病品种中可能对抑制灰霉菌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文】:

菌丝形态,霉菌,菌丝形态,灰霉菌


结果与分析3 结果与分析养结果,灰霉菌在培养基上培养 5 d 后,生长良好,无杂菌感染,。图 1 中,A 为培养了 5 d 后的灰霉菌,可看到菌丝布满培,且无杂菌感染,符合叶片侵染要求。B 为苯胺蓝染色之后霉菌丝,菌丝细长,有分节,生长良好,表明培养的灰霉菌

金星,灰霉菌,侵染,后代


图 5 ‘红地球’ב金星无核’与部分后代侵染灰霉菌后的结果 5.The result of ‘Red Globe’בVenus Seedless’and some offspring infested with Botryti据灰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对‘红地球’ב金星无核’群体数据进行遗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2017 年及 2018 年数值存在差异,但是数值比母本红地球的病情指数为 58.73,父本金星无核的病情指数为 17.46,数为 40.20,变异系数为 47.95%,超高亲率为 17.88%,超低亲率为 10力为 105.52%。2018 年母本红地球的病情指数为 58.73,父本金星无核.38,子代平均病情指数为 42.30,变异系数为 40.97%,,超高亲率为 17为 14.12%,组合传递力为 103.03%。表 7 ‘红地球’ב金星无核’杂交后代灰霉病抗性的遗传变异7 Genetic variation of resistance to gray mold in ‘Red Globe’בVenus Seedless’hybrid o年份/Years母本病情指数/Femaledisease父本病情指数/Maledisease亲中值/Parentsmean子代平均值/Progenyaverage变异系数/Variance(%)超低亲率/Ultra-lowparent(%)超高亲率/Ultra-highparent(%)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6.6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景元;;特色葡萄产业化发展的出路在于科学发展[J];吐鲁番科技;2010年02期

2 强建才;;介绍几个优良高效葡萄品种[J];榆林科技;2009年01期

3 李芙;张伟龙;杨静慧;刘艳军;张超;吕晨菲;;不同葡萄品种不同休眠时期芽贮藏营养的变化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19年06期

4 李钟晓;张抗战;;三个“力求”让葡萄种植走出困惑[J];西北园艺(果树);2018年06期

5 沈蓓蕾;沈易;;提高葡萄质量和产量的相关管理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19年02期

6 李建军;;家乡的葡萄园[J];工会博览;2018年35期

7 李峰;贾军;纪来亮;闫晶红;宋晓燕;;适宜延庆地区大棚栽培的葡萄品种[J];北方果树;2019年03期

8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发布《世界葡萄品种分布报告》[J];中国食品学报;2018年03期

9 吴晋斌;张金平;;丁拖保:葡萄种植有“鲜”招[J];农药市场信息;2018年07期

10 何宇;;解析葡萄改接及示范推广技术[J];农家参谋;201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同坤;于凤鸣;郭紫娟;张海斌;李红星;;葡萄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2 罗国光;;葡萄品种‘蛇龙珠’是否就是品丽珠?——关于‘蛇龙珠’的起源探讨[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3 施安华;;保加利亚葡萄品种在河北省各地的适应情况[A];河北省果树学会论文选编(1962)[C];1962年

4 匡明}

本文编号:2678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78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9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