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5-05 03:30
东北黑土区土地凭证、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近年来不合理的耕作和秸秆利用方式,导致耕层土壤紧实,犁底层加厚,阻碍玉米根系的生长。为解决东北黑土地深厚耕作层构建和秸秆有效还田的技术难题,通过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明确其对不同耕层物理性质和玉米根系生长改善的效果,为东北黑土区深厚熟化耕层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15-2018年吉林省公主岭市薄层黑土和黑龙江省克山县深层黑土的定位试验,于2018年采用微根管法探究了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的根系生长特征,同时测定了影响根系生长的重要土壤物理指标,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秸秆不还田方式下,相比旋耕处理,深松和深翻耕作处理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7.8%和6.4%,同时在各生育期土壤温度平均增加0.55%-4.23%;深松、深翻和免耕处理有利于提高田间持水量和拔节期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深松和深翻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和整个生育期30-100 cm土层含水量。2.相比秸秆不还田方式下的单一耕作,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各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3.4%-46.3%,增加...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1.2.5 基于微根管技术的根系动态研究
1.3 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设
1.3.1 科学问题
1.3.2 科学假设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测定项目
2.3.1 土壤物理指标的测定
2.3.2 根系特征值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土壤温度、容重和紧实度
3.1.1 不同耕作对土壤温度、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3.1.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温度、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3.1.3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配施有机肥对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状况
3.2.1 不同耕作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2.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2.3 耕作+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3 耕作+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1 不同耕作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3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配施有机肥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4 各根系指标之间及其与土壤物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生育期根系生长动态变化
5.1 不同耕作下玉米生育期根系形态动态变化
5.1.1 根长密度
5.1.2 根尖数
5.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生育期根系形态动态变化
5.2.1 根长密度
5.2.2 根尖数
5.3 耕作+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下玉米生育期根系形态动态变化
5.3.1 根长密度
5.3.2 根尖数
5.4 玉米根系净生长速率
5.5 讨论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43056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1.2.5 基于微根管技术的根系动态研究
1.3 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设
1.3.1 科学问题
1.3.2 科学假设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测定项目
2.3.1 土壤物理指标的测定
2.3.2 根系特征值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土壤温度、容重和紧实度
3.1.1 不同耕作对土壤温度、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3.1.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温度、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3.1.3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配施有机肥对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状况
3.2.1 不同耕作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2.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2.3 耕作+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3 耕作+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1 不同耕作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3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配施有机肥对玉米抽雄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4 各根系指标之间及其与土壤物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生育期根系生长动态变化
5.1 不同耕作下玉米生育期根系形态动态变化
5.1.1 根长密度
5.1.2 根尖数
5.2 耕作+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生育期根系形态动态变化
5.2.1 根长密度
5.2.2 根尖数
5.3 耕作+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下玉米生育期根系形态动态变化
5.3.1 根长密度
5.3.2 根尖数
5.4 玉米根系净生长速率
5.5 讨论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43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40430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