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巴非蛤早期发育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8 03:13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是我国东南沿海一种重要的双壳经济贝类,俗称“油蛤”,因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生长快、病害少,经济效益好,已成为一个优良的海水增养殖品种。但随着对野生个体的肆意采捕,资源被快速耗尽,而近几年人工养殖过程中,人工育苗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苗种供给困难,故对其早期发育亟待研究。在对我国波纹巴非蛤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市场上的苗种来源混乱、沿海各养殖区苗种跨地域交流频繁,这样势必会对其种质资源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本文以光学显微镜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波纹巴非蛤的早期发育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展示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并监测了浮游幼体的生长情况。研究了包括饵料密度、重金属离子、温度、盐度、C02浓度导致的水体pH下降对波纹巴非蛤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为其早期发育的研究及苗种的培育提供数据参考。同时采集了泰国(TH)、菲律宾(PH)、福建云霄(YX)、海南儋州(HN)、广西北海(BH)的5个波纹巴非蛤群体,基于形态学、线粒体COI基因、微卫星DNA的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和评价,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水温28...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波纹巴非蛤研究现状
1.1.1 分类地位
1.1.2 形态特征
1.1.3 生活习性
1.1.4 繁殖周期
1.2 贝类早期发育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贝类早期发育过程的研究
1.2.2 环境因子对贝类早期发育的影响
1.3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1.3.1 遗传多样性含义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波纹巴非蛤早期发育实验生态研究
2.1 波纹巴非蛤的早期发育
2.1.1 材料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多种环境因子对波纹巴非蛤早期发育的影响
2.2.1 材料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波纹巴非蛤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5个群体的形态学分析
3.1.1 材料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基于COI基因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材料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基于微卫星DNA标记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材料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4229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波纹巴非蛤研究现状
1.1.1 分类地位
1.1.2 形态特征
1.1.3 生活习性
1.1.4 繁殖周期
1.2 贝类早期发育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贝类早期发育过程的研究
1.2.2 环境因子对贝类早期发育的影响
1.3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1.3.1 遗传多样性含义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波纹巴非蛤早期发育实验生态研究
2.1 波纹巴非蛤的早期发育
2.1.1 材料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多种环境因子对波纹巴非蛤早期发育的影响
2.2.1 材料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波纹巴非蛤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5个群体的形态学分析
3.1.1 材料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基于COI基因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材料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基于微卫星DNA标记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材料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4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404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