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晚期藏南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发布时间:2025-05-15 01:54
为探讨构造-气候相互作用下大河如何演化(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基本问题,我们选择喜玛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河作为研究对象,从现代河流搬运体系、前陆沉积盆地及古河道记录这三方面揭示新生代晚期喜玛拉雅抬升过程中河流轮廓的演化历史。 我们重点采集藏南雅鲁藏布河段右岸河流和主干不同位置现代河流沙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结合已经发表的现代河流沙碎屑锆石数据,获得现代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河流体系碎屑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1)左岸短河流揭示拉萨地体南带不同位置50Ma特征组分及相应Hf同位素特征;(2)左岸长河流识别出拉萨地体北带110-120Ma特征组分及相应Hf同位素特征;(3)主干河道不同位置可以识别出50Ma年龄峰值及相应Hf同位素特征,未发现110-120Ma的特征组分;以及(4)主干河道碎屑物质中年轻组分(小于300Ma)所占比例向下游方向发生变化,雅鲁藏布江河段从11-25%向下游增加到45-70%之间,经过东喜玛拉雅构造结之后,香河河段从45-50%左右下降到25-30%,再向西到布拉马普...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新生代晚期雅鲁藏布江演化历史
1.2.2 物源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喜玛拉雅造山带
2.1.2 拉萨地体
2.1.3 区域构造变形
2.2 现代气候特征
第3章 工作方法
3.1 碎屑锆石 U-Pb 定年
3.2 两个样品 K-S 检验
3.3 光释光定年
3.4 放射碳定年
第4章 中新世晚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4.1 碎屑锆石 U-Pb 定年结果
4.1.1 雅鲁藏布江右岸支流
4.1.2 雅鲁藏布江主干
4.2 基岩锆石 U-Pb 年龄及 Hf 同位素特征
4.2.1 拉萨地体北带
4.2.2 拉萨地体南带
4.2.3 拉萨地体东南带
4.2.4 喜玛拉雅造山带
4.3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支流河流沙碎屑特征
4.3.1 左岸短河流
4.3.2 左岸长河流
4.3.3 右岸河流
4.4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主干河流沙碎屑特征
4.5 物源区域经由河流体系到沉积盆地碎屑特征对比
4.5.1 基岩与河流体系之间对比
4.5.2 河流体系之间对比
4.5.3 河流体系与沉积盆地之间对比
4.5.4 总结
4.6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河流体系搬运过程
4.6.1 东喜玛拉雅香河-布拉马普特河段
4.6.2 藏南雅鲁藏布河段
4.7 中新世晚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第5章 全新世早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5.1 引言
5.2 区域背景
5.2.1 地质格架
5.2.2 研究区河流体系
5.2.3 第四纪晚期气候特征
5.3 四曲哪吗和舍曲河谷的第四纪地质
5.3.1 地貌
5.3.2 河谷充填物的地层和沉积
5.4 河谷充填物和河流阶地的年龄
5.4.1 河谷充填物的年龄
5.4.2 河流阶地的年龄
5.5 碎屑锆石 U-Pb 定年
5.5.1 U-Pb 碎屑锆石定年结果
5.5.2 基于碎屑锆石 U-Pb 定年的物源分析
5.6 讨论
5.6.1 河谷充填事件和区域气候历史的对比
5.6.2 雅鲁藏布江是否与苏班西里河相连?
5.6.3 雅鲁藏布江-苏班西里河相连接的机制
5.6.4 晚第四纪雅鲁藏布江和苏班西里河流的演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I
附表 II
附录
本文编号:4046064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新生代晚期雅鲁藏布江演化历史
1.2.2 物源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喜玛拉雅造山带
2.1.2 拉萨地体
2.1.3 区域构造变形
2.2 现代气候特征
第3章 工作方法
3.1 碎屑锆石 U-Pb 定年
3.2 两个样品 K-S 检验
3.3 光释光定年
3.4 放射碳定年
第4章 中新世晚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4.1 碎屑锆石 U-Pb 定年结果
4.1.1 雅鲁藏布江右岸支流
4.1.2 雅鲁藏布江主干
4.2 基岩锆石 U-Pb 年龄及 Hf 同位素特征
4.2.1 拉萨地体北带
4.2.2 拉萨地体南带
4.2.3 拉萨地体东南带
4.2.4 喜玛拉雅造山带
4.3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支流河流沙碎屑特征
4.3.1 左岸短河流
4.3.2 左岸长河流
4.3.3 右岸河流
4.4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主干河流沙碎屑特征
4.5 物源区域经由河流体系到沉积盆地碎屑特征对比
4.5.1 基岩与河流体系之间对比
4.5.2 河流体系之间对比
4.5.3 河流体系与沉积盆地之间对比
4.5.4 总结
4.6 雅鲁藏布-布拉马普特河流体系搬运过程
4.6.1 东喜玛拉雅香河-布拉马普特河段
4.6.2 藏南雅鲁藏布河段
4.7 中新世晚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第5章 全新世早期雅鲁藏布江短期改道事件
5.1 引言
5.2 区域背景
5.2.1 地质格架
5.2.2 研究区河流体系
5.2.3 第四纪晚期气候特征
5.3 四曲哪吗和舍曲河谷的第四纪地质
5.3.1 地貌
5.3.2 河谷充填物的地层和沉积
5.4 河谷充填物和河流阶地的年龄
5.4.1 河谷充填物的年龄
5.4.2 河流阶地的年龄
5.5 碎屑锆石 U-Pb 定年
5.5.1 U-Pb 碎屑锆石定年结果
5.5.2 基于碎屑锆石 U-Pb 定年的物源分析
5.6 讨论
5.6.1 河谷充填事件和区域气候历史的对比
5.6.2 雅鲁藏布江是否与苏班西里河相连?
5.6.3 雅鲁藏布江-苏班西里河相连接的机制
5.6.4 晚第四纪雅鲁藏布江和苏班西里河流的演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I
附表 II
附录
本文编号:4046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404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