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物探方法应用
发布时间:2025-05-15 03:38
核电站属于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按照我国相关法规和条例,必须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断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在覆盖区,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应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探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察。”地球物理方法正好是探测覆盖区较厚地区隐伏断裂,对断裂活动性进行鉴定的主要手段之一。 核电站地震安评中需要通过地质手段对拟建厂址周区域进行断层的活动性鉴定,但由于核电站一般会选择滨海厂址的这一特殊情况,导致了传统地质手段无法直接对海域部分的断层活动性进行分析,因...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46184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水平层射线路径和相应的时距曲线图
图2-1水平层射线路径和相应的时距曲线图当偏移距与反射体深度相差很大时(x<<z)2000112xxttVt=+(如果在偏移距x1和x2的反射波旅行时分别为t1和t2,则时差为2221212002xxttV....
图2-2(a)界面倾斜的多层均匀层底界面的射线反射路径
多层均匀层底界面的射线反射路径。(b)在层速结构介质中传播的反射波、首波的时距曲线。折射线;xc为接收首波的最小距离(临界距离射波至的τ—p绘图。直达波和首波用点标示。匀层的截距时间为τ,Δτj是其中一层的截()12222jjjΔτ=zup厚度,uj等于第....
图2-3(a)P波在不同声阻抗的两层介质边界倾斜入射时的转换模型
121021AZZAZZ=+(2-41)21021A2ZAZZ=+(2-42)当界面阻抗增加时,反射波的振幅也相应地增加。如果Z1<Z2,那么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位相同,如果Z1>Z2,则反射波将会有180°的相位翻转。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当地震波从....
图2-4第一菲涅尔带
假设的波至在某一点反射情况,都没有考虑层震的分辨率以及分辨某单独层的能力。随着地且因为地球对高频能量的大量吸收使得反射算还需要考虑传播损耗和噪声的影响。炮间距反射记录的水平分辨率,较短的间距有助于得收到分界面上单个点的反射能量,也会接收包能量,所以地震波的波长也决定着水平分辨率道....
本文编号:4046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404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