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典型阻燃剂对聚丙烯着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5-04 21:42
  聚丙烯(PP)由于其优异的加工性能、密度、对人体安全、易着色等特点,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PP依然存在聚合物的通病——极易燃烧,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PP产品都要求具备一定的阻燃等级。PP的阻燃一般采用在制备过程中添加阻燃剂(FR)的方式,常用的阻燃剂包括有卤阻燃剂、磷/氮类阻燃剂、无机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等,但是阻燃剂的添加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最终制品的颜色表现。这是由于不同阻燃剂的分子结构与着色剂分子相互作用,导致制品的反射率和色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工作中选择制品中最多使用的酞菁蓝(蓝色)和苝系(红色)颜料,与五种典型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三氧化二锑、聚磷酸铵、膨胀型阻燃剂、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共同应用在PP中,探讨阻燃剂添加量在10~40%变化时对制品的反射率、颜色(色相)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不同阻燃剂对着色聚丙烯制品的反射率和颜色影响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影响的程度受阻燃剂添加量影响明显。五种阻燃剂的添加,会增加酞菁蓝着色聚丙烯制品的反射率曲线以及色差,影响程度为BrFR>>IFR>Mg(OH)2≈Al(OH)3>...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3?CIELAB色彩空间模型示意图??Fig2-3?The?model?of?CIELAB?color?space??图2-3所示的CIELAB色彩空间(也称为CIE的L?*?a?*?b?*,有时也被简称为??

图2-3?CIELAB色彩空间模型示意图??Fig2-3?The?model?of?CIELAB?color?space??图2-3所示的CIELAB色彩空间(也称为CIE的L?*?a?*?b?*,有时也被简称为??

外,根据K-M理论,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还可以判断出多个样品(色料)对光的吸收性S和散射K性的差异。??2.4.4颜色性能测试??阻燃着色功能母粒使用平板硫化仪制备lOcmX?l〇cm的颜色测试样板,并通过德??尔塔850型测色仪进行颜色测试。为避免制样和共混不均匀导致的误差....


图3-4参照组和添加不同含量阻燃剂的酞菁蓝着色聚丙烯制品的反射率曲线??Fig3-4?Reflectivity?of?control?group?and?PP/nBrFR/lPiB(n=15,?20,?25,?30)??

图3-4参照组和添加不同含量阻燃剂的酞菁蓝着色聚丙烯制品的反射率曲线??Fig3-4?Reflectivity?of?control?group?and?PP/nBrFR/lPiB(n=15,?20,?25,?30)??

?第三章典型阻燃剂对酞菁蓝着色聚丙烯的影响???图3-3添加溴系阻燃剂和酞青蓝的PP样板照片??Fig3-3?Digital?picture?of?PP?containing?BrFR?and?PiB??使用Datacolor?850型测色仪测试得到的反射率可以定量表征BrFR对....


图3-5参照组和添加不同含量不同种类阻燃剂的酞菁蓝着色聚丙烯制品的反射率??Fig3-5?Reflectivity?of?control?group?and?PP/nFR/lPiB(n=15,?20,?25,?30)??

图3-5参照组和添加不同含量不同种类阻燃剂的酞菁蓝着色聚丙烯制品的反射率??Fig3-5?Reflectivity?of?control?group?and?PP/nFR/lPiB(n=15,?20,?25,?30)??

APP30%?*§?/?\\?-^-APP30%??CC?1k?\?-??-?-APP15%?>/?//?\\??-?APP15%??15-?//?、、\?-?—Control?Group?//?#-〇?s?Vv?-^-Control?Group??::M^_??400?600?....


图3-6参照组和添加不同含量不同种类阻燃剂的酞菁蓝着色聚丙烯制品的色差AE??Fig3-6?Color?difference?of?control?croup?and?PP/nFR/lPiB??

图3-6参照组和添加不同含量不同种类阻燃剂的酞菁蓝着色聚丙烯制品的色差AE??Fig3-6?Color?difference?of?control?croup?and?PP/nFR/lPiB??

?第三章典型阻燃剂对酞菁蓝着色聚丙烯的影响???40-I???3。:??BrFR??IFR??山?20_?-^-AI(OH)3??<?一f—?Mg(OH)2??.? ̄^-APP??1〇??0-??10?20?30?40??Content?(%)??图3-6参照组和添加不同含量不同....



本文编号:4042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4042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