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测定方法研究和油茶籽油风险评估
发布时间:2025-05-15 05:55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类头号杀手,而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植物油中脂肪酸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形式存在,因此人们渐渐地开始关注食用植物油对健康的影响。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属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油茶籽是我国林农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油茶籽油产品质量关系着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林农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者的健康。近几年油茶籽油产业发展迅猛,而对于油茶籽油产品质量风险问题研究少之甚少,以及对于植物油中的主要污染物苯并[α]芘的测定检测方法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作以下研究并得出如下结果:1、本文通过对现有标准及前人对苯并[α]芘检测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加以综合总结,优化了食用植物油中苯并[α]芘的提取及净化方法,并通过在不同的提取方式下采用不同的净化方法,及使用不同仪器测定苯并[α]芘回收率并加以比较,得出采用苯并[α]芘柱-全自动固相萃取净化高效液相色法检测能大大提高苯并[α]芘回收率和精密度以及增加检测的时效性,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1ug/kg,在0.1ug/kg50ug/kg范围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添加0.2...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食用油的概述
1.1.1 食用油
1.1.2 油在我国发展的历史
1.2 食品安全现状
1.3 食用油行业现状
1.3.1 油茶籽油检测方法
1.3.2 苯并[α]芘检测标准现状
1.4 苯并[α]芘的概述
1.4.1 苯并[α]芘
1.4.2 苯并[α]芘的发现
1.4.3 致癌性与毒性
1.5 苯并[α]芘的提取
1.5.1 液液萃取
1.5.2 索氏提取
1.5.3 固相萃取
1.5.4 超声震荡提取和微波辅助萃取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2 检测方法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耗材
2.1.3 标准储备溶液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2.2.1 样品采集
2.2.2 产品等级
2.2.3 样品制备及储存
2.3 实验步骤
2.4 样品前处理
2.4.1 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法
2.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4.3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
2.5 仪器条件及检出限
2.5.1 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
2.5.2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
2.5.3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
2.6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2.6.1 标准曲线
2.6.2 数据统计
2.6.3 结果分析
2.6.4 结论
3 油茶籽油产品质量风险评价
3.1 产品合格率
3.1.1 油茶籽油样品情况
3.1.2 检测结果
3.1.3 合格率结论
3.2 数据统计分析
3.2.1 概率分布类型的检验
3.2.2 检验方法概述
3.2.3 数据分析
3.2.4 数据统计结论
3.3 安全评价
3.3.1 安全评价概述
3.3.2 评价标准与方法
3.3.3 油茶籽油中各指标污染指数
3.3.4 污染指数分析
3.3.5 结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检测方法结论
4.1.2 数据分析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46350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食用油的概述
1.1.1 食用油
1.1.2 油在我国发展的历史
1.2 食品安全现状
1.3 食用油行业现状
1.3.1 油茶籽油检测方法
1.3.2 苯并[α]芘检测标准现状
1.4 苯并[α]芘的概述
1.4.1 苯并[α]芘
1.4.2 苯并[α]芘的发现
1.4.3 致癌性与毒性
1.5 苯并[α]芘的提取
1.5.1 液液萃取
1.5.2 索氏提取
1.5.3 固相萃取
1.5.4 超声震荡提取和微波辅助萃取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2 检测方法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耗材
2.1.3 标准储备溶液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2.2.1 样品采集
2.2.2 产品等级
2.2.3 样品制备及储存
2.3 实验步骤
2.4 样品前处理
2.4.1 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法
2.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4.3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
2.5 仪器条件及检出限
2.5.1 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
2.5.2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
2.5.3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
2.6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2.6.1 标准曲线
2.6.2 数据统计
2.6.3 结果分析
2.6.4 结论
3 油茶籽油产品质量风险评价
3.1 产品合格率
3.1.1 油茶籽油样品情况
3.1.2 检测结果
3.1.3 合格率结论
3.2 数据统计分析
3.2.1 概率分布类型的检验
3.2.2 检验方法概述
3.2.3 数据分析
3.2.4 数据统计结论
3.3 安全评价
3.3.1 安全评价概述
3.3.2 评价标准与方法
3.3.3 油茶籽油中各指标污染指数
3.3.4 污染指数分析
3.3.5 结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检测方法结论
4.1.2 数据分析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46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4046350.html
上一篇:Pt/ZSM-22和Pt/ZSM-35催化长链正构生物烷烃制航空煤油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