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孔兑区叭尔洞沟风水交互侵蚀作用下河谷地貌的演化规律
发布时间:2021-06-13 21:54
以内蒙古孔兑区的叭尔洞沟中游河谷段为研究区,围绕风水交互侵蚀作用的动力特征和侵蚀过程中的地貌形态变化问题,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气象观测与径流小区实验、地形测量与遥感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谷风水交互侵蚀的现代过程进行研究,定量分析河谷不同地貌部位的蚀积格局变化和河谷形态演变。研究发现:在风水交互侵蚀作用下,河谷中游的河床沙丘、谷坡沙丘、阶地沙丘、阶地切沟和冲积扇切沟等风水交互侵蚀的地貌类型以一年为周期发生着循环往复的侵蚀和形态变化。多年来,由于风力和水力周期性的强弱变化,这些交互侵蚀单元的地貌形态发生了规律性的演变,进而控制了叭尔洞沟中游河谷的形态变化,其形态演变主要表现在河道弯曲度、河道宽度、河道偏移方向、河床横剖面倾斜方向以及冲积扇大小和河谷沙丘迁移距离等形态特征上。该研究可为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借鉴和指导作用。
【文章来源】:干旱区研究. 2019,3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叭尔洞沟中游河谷地貌
3 研究方法
3.1 气象数据收集
3.2 地貌形态监测
3.3 遥感监测
3.4 径流小区监测
4 风雨季河谷微地貌形态变化
4.1 河谷西岸的侵蚀变化
4.1.1 河床沙丘的侵蚀变化
4.1.2 谷坡和阶地沙丘侵蚀变化
4.2 河谷东岸的侵蚀变化
4.2.1 沙地切沟侵蚀
4.2.2 沙地坡面侵蚀
5 风水动力的周期性与河谷形态变化
5.1 风水动力周期变化
5.2 河谷形态变化
6 风水交互侵蚀下的河谷形态演变规律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内蒙古河段主槽萎缩原因和对策[J]. 刘晓燕,侯素珍,常温花. 水利学报. 2009(09)
[2]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述评[J]. 宋阳,刘连友,严平. 地理学报. 2006(01)
[3]中国风水侵蚀交错区分布特征分析[J]. 邹亚荣,张增祥,王长有,赵晓丽,刘斌. 干旱区研究. 2003(01)
[4]风水两相侵蚀研究现状及我国今后风水蚀的主要研究内容[J]. 海春兴,史培军,刘宝元,严平. 水土保持学报. 2002(02)
[5]试论干旱区河流在沙漠地貌发育中的作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流域为例[J]. 靳鹤龄,董光荣. 中国沙漠. 2001(04)
[6]侵蚀性降雨标准研究[J]. 谢云,刘宝元,章文波. 水土保持学报. 2000(04)
[7]黄土地区降雨特性与土壤流失关系的研究 Ⅲ——关于侵蚀性降雨的标准问题[J]. 王万忠. 水土保持通报. 1984(02)
[8]风沙对沟川发育的影响[J]. 许忠. 泥沙研究. 1983(02)
本文编号:3228412
【文章来源】:干旱区研究. 2019,3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叭尔洞沟中游河谷地貌
3 研究方法
3.1 气象数据收集
3.2 地貌形态监测
3.3 遥感监测
3.4 径流小区监测
4 风雨季河谷微地貌形态变化
4.1 河谷西岸的侵蚀变化
4.1.1 河床沙丘的侵蚀变化
4.1.2 谷坡和阶地沙丘侵蚀变化
4.2 河谷东岸的侵蚀变化
4.2.1 沙地切沟侵蚀
4.2.2 沙地坡面侵蚀
5 风水动力的周期性与河谷形态变化
5.1 风水动力周期变化
5.2 河谷形态变化
6 风水交互侵蚀下的河谷形态演变规律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内蒙古河段主槽萎缩原因和对策[J]. 刘晓燕,侯素珍,常温花. 水利学报. 2009(09)
[2]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述评[J]. 宋阳,刘连友,严平. 地理学报. 2006(01)
[3]中国风水侵蚀交错区分布特征分析[J]. 邹亚荣,张增祥,王长有,赵晓丽,刘斌. 干旱区研究. 2003(01)
[4]风水两相侵蚀研究现状及我国今后风水蚀的主要研究内容[J]. 海春兴,史培军,刘宝元,严平. 水土保持学报. 2002(02)
[5]试论干旱区河流在沙漠地貌发育中的作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流域为例[J]. 靳鹤龄,董光荣. 中国沙漠. 2001(04)
[6]侵蚀性降雨标准研究[J]. 谢云,刘宝元,章文波. 水土保持学报. 2000(04)
[7]黄土地区降雨特性与土壤流失关系的研究 Ⅲ——关于侵蚀性降雨的标准问题[J]. 王万忠. 水土保持通报. 1984(02)
[8]风沙对沟川发育的影响[J]. 许忠. 泥沙研究. 1983(02)
本文编号:3228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2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