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互视与事业互动: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与知识分子
[Abstract]:During the Yan'an period, the leading collective and intellectuals of the Party viewed and examined each other's roles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s. The role orientation in mutual vision leads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cause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in the cause of popularization: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nstructs a new discourse system by establishing the ownership and identity of the role. With the path of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and the writing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intellectuals have the necessary subject qualification and become the basic force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popularization. The vast number of intellectuals have als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cientific proposi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s well as to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Promote the party's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Marxist cause of Sinicization of continuous progress.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KS004)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13GGJS-160)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135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5-ZD-107)
【分类号】:D231;D66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留宝;罗国辉;;多重权力网络下的秘密组织——以抗战时期山西秘密组织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张富文;张磊;;试论刘少奇的党性修养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贾立臣;;“三个最大的机会主义的错误”探源——剖析布哈林在中共六大政治报告中的一个论点[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5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6 李红梅;;三青团成立的原因新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张燕华;试论中共党员标准的基本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姚植传;抗日战争对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姚宏志;;建国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和经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思平;;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2 李格;;毛泽东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和基本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永君;王晓书;;建国初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敏先;曹冬梅;;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抉择和设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程珂;;再论建国前夕毛泽东对美国的和解努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贵田;;论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原因及利弊得失[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杨志和;肖纯柏;;延安精神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源泉[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王彦民;;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弊病[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10 陈廷湘;吴燕;;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与抗战民众动员[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7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胡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姚金琴;选择与分化: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五”建议目标而努力奋斗[J];党建研究;2000年11期
2 刘光辉;试论新时期党的领导方式的变革[J];理论与改革;2000年01期
3 苗庆旺;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0年03期
4 黄菊;党委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指导原则[J];求是;2000年13期
5 刘红凛,李卫华;对“党的领导法制化”的反思——兼论依法治国与改善党的领导[J];探索;2000年01期
6 程益群;论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J];长白学刊;2000年01期
7 欧阳泉华;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要有高尚的情操[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10期
8 蒋金晖;从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到依法治国──建国以来党的领导方式演进的战略性转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01期
9 李青;依法治国与改善党的领导[J];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02期
10 魏忠君,陈广福,杨芳;谈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克祥;张应二;;依法治国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1年会文集[C];2001年
4 张忆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几点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齐峰;;试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6 陈丽凤;;建国头七年党的领导结构体系的确立与特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7 沈春耀;;坚持依法执政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8 杨文富;;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郭宁;;试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沈传亮;李慧娟;;试论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加强党的领导[A];研究领导科学 实现科学领导[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党校副校长 石泰峰;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2年
2 左静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N];吉林日报;2003年
3 孙嘉炼[鲁·潍坊市];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N];人民代表报;2001年
4 高新民;依法执政与坚持党的领导[N];学习时报;2005年
5 索延文(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N];组织人事报;2002年
6 本报评论员;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N];安徽日报;2006年
7 张月泉(作者系广西区党校教授);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N];广西日报;2006年
8 汪次安;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N];韶关日报;2009年
9 大庆市委党校 王晶超;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N];大庆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璁;党的领导决定依法治国成败[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传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刘淑阶;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张亚勇;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王歆;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年
6 赵华;新中国历次五年规(计)划的历史经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小教;建国初期党的领导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丽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王琳琳;新世纪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战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香梅;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D];吉林大学;2005年
5 龙斌;也谈“文革”时期党的领导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珂;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本思路[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剑非;地方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文清;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D];西南大学;2008年
9 孙晓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德威;列宁党的领导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本文编号:2278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27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