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瓶颈时期反腐倡廉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8:07
本文关键词:改革瓶颈时期反腐倡廉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是社会运行体系中的“毒瘤”。古今中外,腐败是在任何体制下的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会制度对腐败这个难以克服的顽疾都不能完全绝对治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曾一度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改革带来的利好福泽了亿万群众,但是如果我们从事物的两面性看改革,则会发现改革对社会和政治也有些不易察觉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在腐败现象上的反映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我国腐败现象有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改革的副作用,但我们不能用“因噎废食”的逻辑来思考问题和批判改革,相反,本文认为只有继续将改革深入下去,用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式来构建腐败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在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瓶颈出现松动的势头,尤其因中央对腐败问题的极度关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在大力控制腐败的蔓延,如“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在相应的行业领域重塑政府的职能,把资源配置的权力归还市场;金融领域的利率改革,使银行利率由市场决定;纪委的派驻制和组织关系的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使寻租空间减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政府运作的监督。这些措施使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了瓶颈,并且在根本上对腐败现象的蔓延有了控制,使反腐真正落到了实处,如何使之制度化和法律化,然后纳入到我国腐败治理体系中,使之更好的发挥长效机制而不是“一阵风”的反腐,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腐败这一问题的成因及效应进行分析,其次,从多角度揭示我国腐败的现状和总结我国腐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腐败现象进行追根溯源,着重讨论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腐败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提出我国在改革瓶颈的条件下,只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才能健全腐败治理机制以根治腐败现象的观点;与此同时,本文也着重讨论了国内外现行的反对腐败机制以达到经验借鉴的目的;最后,以治理腐败为目标讨论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并且具体地提出了完善腐败治理机制的对策和相关配套对策,从而达到对腐败及其控制问题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提出了腐败正负效应的分析框架,并具体联系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特征,表明了在社会处于稳定上升阶段的情形下,腐败效应要实行正负转化必须依赖一个强健的社会运行体系。第二,通过对我国腐败现象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的辩证分析,一方面提出了我国腐败现象严重性、猖獗性、顽固性根源于体制改革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提出了我国腐败现象的根治和腐败治理体系的建设必须基于体制改革的推动。第三,在本文的最后,结合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提出了腐败治理的四个大方向:政府内部反腐机制的建设、反腐法制建设和宣传、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群众路线,并具体的提出了制度建设意见,希望能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建设有一定的智力支持。 本文在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准确、具体的数据对腐败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对腐败问题的成因、腐败现象的正负效应,以及反腐败问题具体措施和成效,都力争用数据和事例做支撑,尽力避免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对于选题所研究的内容而言,对我国腐败现象的研究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提出廉政建设的具体对策,能够在具体操作上对当前党和政府正在进行的反腐败工作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我国目前还未走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项制度并不完善,‘反腐工作也在曲折中前进,并在当前看来反腐依旧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政府不断推动,法制体系逐渐健全,人民大众的大力支持,自十八大以来,各项反腐措施不断落实,我国反腐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信在举国上下的努力中,我国腐败现象最终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社会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景象。
【关键词】:反腐倡廉 改革 腐败治理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62.6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1. 导论13-22
-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13-15
- 1.2 文献综述15-20
- 1.2.1 腐败的概念15-17
- 1.2.2 腐败的分类17-18
- 1.2.3 腐败的成因18-19
- 1.2.4 中国社会转型期反腐的理论研究19-20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20-22
- 2. 经济学视阈下腐败现象的分析22-28
- 2.1 济学分析的假设和前提22-23
- 2.1.1 “理性经济人”假设22
- 2.1.2 公共权力参与社会资源分配22-23
- 2.2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解释23-28
- 2.2.1 政府失灵23
- 2.2.2 制度缺失23-24
- 2.2.3 委托-代理机制失灵24-25
- 2.2.4 公共权力的寻租行为25-28
- 3. 腐败的正负效应28-34
- 3.1 传统腐败效应观28-31
- 3.2 修正腐败效应观31-32
- 3.3 腐败效应分析32-34
- 4. 中国腐败现象的现状34-46
- 4.1 国外标准下的中国腐败问题34-37
- 4.1.1 国际主要反腐评价体系概述34-35
- 4.1.2 国际透明组织的全球清廉指数35
- 4.1.3 世界银行的腐败控制力排行35-36
- 4.1.4 世界经济论坛的道德和腐化指标36-37
- 4.2 国内角度下的腐败现状37-40
- 4.3 我国腐败问题的特点40-46
- 4.3.1 腐化官员层级高、危害大40-41
- 4.3.2 基层腐败的“合理”化趋势41
- 4.3.3 集团化,链条化特征突出41-44
- 4.3.4 腐败形态和手段的多样化44-45
- 4.3.5 “潜规则”盛行45-46
- 5. 政治体制改革角度下腐败问题分析46-52
- 5.1 腐败现象的必然性46-50
- 5.1.1 权力下放转移和腐败46-47
- 5.1.2 监督制度缺失和腐败47-49
- 5.1.3 社会观念迷茫和腐败49-50
- 5.2 辩证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腐败问题的关系50-52
- 6. 反腐的经验借鉴52-58
- 6.1 境外成功的反腐倡廉模式52-55
- 6.1.1 北欧模式---透明运作与廉政立法52-53
- 6.1.2 香港模式---廉政公署与反腐教育53-54
- 6.1.3 美国模式---财产申报制度和舆论监督54-55
- 6.2 我国自身探索的先进经验总结55-58
- 6.2.1 反腐“新阵线”---网络反腐55-57
- 6.2.2 “密集”反腐和标本兼治的策略57-58
- 7. 构建腐败治理体系的建议58-68
- 7.1 反腐机制治根本,权力约束为路径58-62
- 7.1.1 完善组织内部廉政监督机制58-59
- 7.1.2 完善权力约束机制59-62
- 7.2 法律制度铺基石,法治观念入人心62-64
- 7.2.1 加快反腐廉政立法62
- 7.2.2 贯彻落实司法监督62-63
- 7.2.3 开展反腐法制教育63-64
- 7.3 核心价值立支柱,宣传教育树新风64-65
- 7.3.1 构建廉政文化价值观念64-65
- 7.3.2 开展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65
- 7.4 群众路线增助力,社会共管补漏洞65-68
- 7.4.1 搭建多样化信息交流平台66
- 7.4.2 完善政府信息透明制度66-67
- 7.4.3 完善现行的信访制度67-68
- 总结与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世雄;90年代行政体制改革战略地位的理论回顾与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4期
2 张义勇;对银行守押体制改革的几点浅见[J];新疆金融;2002年04期
3 倪水梅;中国“三大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秦国民;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中州学刊;2002年04期
5 樊纲;“状告政府”是体制改革进步的表现[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14期
6 詹明月;邓小平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想[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7 龙晓虹;从行政三分制看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8 ;凡是政府“越位”的,一定要退出 深圳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向公共领域[J];政策w
本文编号:267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6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