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移植”与“就近转型”: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1-12-31 18:12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很早就已经发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迁移的速度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在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目前,农民工的迁移流动从迁移距离来看,主要有就地迁移和外地务工两种主要模式。外地务工的农民工在务工当地面临许多现实难题,并且由于远离生养于兹的乡土社会,社会关系的断裂导致其在务工地面临社会网络建构的新困境。为此,出于无奈,在城市选择聚居,重建乡土社会,移植乡土性就成为大多数农民工追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这样一种聚居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很难实现突围。因此,从功能上看,这样一种聚居区并非农民工的最终归宿,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暂时落脚和向上流动的跳板而存在的。然而,对国内落脚城市的研究表明,这种群体聚居模式造成的与市民的居住空间隔离不利于两个群体的接触和交往,使两个群体很难实现实现互动与融合,也不利于农民工的市民化。为此,有必要寻求新的农民工转移市民化路径。而就近城镇转移市民化正是这样一种替代性的选择。研究回顾了对城镇就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从务工境遇、生活体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城镇就近转移市民化相对于外地务工市民化...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 乡城人口流动:一个历史性与全球性的问题
(二) 移植乡土性:国外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发展
1.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国外农村人口迁移
2.城市流动农民聚居区:一个“落脚的城市”
(三) 农民工的市民化困境:居住空间的隔离——交往困境
(四) 就近转移: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的新路径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农民工
2.市民化
3.农民工市民化
4.乡土移植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样本
3.研究的理论视角
三、我国的“落脚城市”:国内城市农民工聚居区
(一) 我国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
1.农民工进城:乡土社会关系的断裂与失衡
2.群体逃避:退出公共空间
3.重建乡土社会:移植乡土性
(二) 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内部境况:问题丛生
1.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整体状况
2.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转型困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难题
3.我国“落脚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困境
四、就近转移市民化:替代优势分析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农民工就近转移市民化的优势体现
1.务工境遇
2.生活体验
3.社会融入
(三) 小结
五、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民农”:流动农民的异地职业化——以沪郊南村为个案的初步分析[J]. 马流辉. 中国农村研究. 2013(01)
[2]“混合社区”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基于湖北省两个混合社区的比较研究[J]. 江立华,谷玉良. 学习与实践. 2013(11)
[3]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基于空间视角的探讨[J]. 江立华,谷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4]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J]. 李培林.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3)
[5]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成因及对策——以广州为例[J]. 姚华松,罗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6]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斐. 人口研究. 2011(06)
[7]西安市区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J]. 何军,王胜利. 理论导刊. 2011(05)
[8]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J]. 王桂新,武俊奎. 社会学研究. 2011(02)
[9]劳动权益受损与行动选择研究:两代农民工的比较[J]. 刘爱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01)
[10]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J]. 胡小武. 西北人口. 2011(01)
本文编号:356073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 乡城人口流动:一个历史性与全球性的问题
(二) 移植乡土性:国外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发展
1.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国外农村人口迁移
2.城市流动农民聚居区:一个“落脚的城市”
(三) 农民工的市民化困境:居住空间的隔离——交往困境
(四) 就近转移: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的新路径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农民工
2.市民化
3.农民工市民化
4.乡土移植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样本
3.研究的理论视角
三、我国的“落脚城市”:国内城市农民工聚居区
(一) 我国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
1.农民工进城:乡土社会关系的断裂与失衡
2.群体逃避:退出公共空间
3.重建乡土社会:移植乡土性
(二) 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内部境况:问题丛生
1.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整体状况
2.城市农民工聚居区的转型困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难题
3.我国“落脚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困境
四、就近转移市民化:替代优势分析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农民工就近转移市民化的优势体现
1.务工境遇
2.生活体验
3.社会融入
(三) 小结
五、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民农”:流动农民的异地职业化——以沪郊南村为个案的初步分析[J]. 马流辉. 中国农村研究. 2013(01)
[2]“混合社区”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基于湖北省两个混合社区的比较研究[J]. 江立华,谷玉良. 学习与实践. 2013(11)
[3]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基于空间视角的探讨[J]. 江立华,谷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4]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J]. 李培林.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3)
[5]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成因及对策——以广州为例[J]. 姚华松,罗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6]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斐. 人口研究. 2011(06)
[7]西安市区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J]. 何军,王胜利. 理论导刊. 2011(05)
[8]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J]. 王桂新,武俊奎. 社会学研究. 2011(02)
[9]劳动权益受损与行动选择研究:两代农民工的比较[J]. 刘爱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01)
[10]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J]. 胡小武. 西北人口. 2011(01)
本文编号:3560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6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