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新郑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13:0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本文在对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新农村建设这一命题出发,系统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和相关理论。归纳分析了日本、韩国、苏州市吴中区等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做法和启示,本文选取新郑市作为研究当前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切入点,通过剖析新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况、优势、典型做法和存在问题,从而对新农村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新郑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和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试点县(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新郑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模式和发展思路,以点带面,寻求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因素的突破点,研究和创新新农村发展模式,在理论上尝试归纳和提炼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规律。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新农村建设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 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2章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
    2.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
        2.1.1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凸显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
        2.1.2 农业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催生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
        2.1.3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彰显建设新农村的可行性
        2.1.4 “三农”工作新举措出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3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和平衡发展理论
        2.3.2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2.3.3 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第3章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3.1 苏州市吴中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3.1.1 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利润
        3.1.2 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3.1.3 因地制宜推进新村庄建设
        3.1.4 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
    3.2 日本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建设农村的经验做法
        3.2.1 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做法
        3.2.2 造村运动的经验做法
    3.3 韩国新村运动
第4章 新郑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4.1 新郑市基本情况
    4.2 新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4.2.1 现代工业化体系逐步完善
        4.2.2 现代农业化体系全面发展
        4.2.3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2.4 全域城镇化化进程加快
        4.2.5 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4.2.6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4.3 新郑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做法
        4.3.1 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4.3.2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农民主体权益
        4.3.3 强化产区互动,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
        4.3.4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4.3.5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4.3.6 实施网格管理,提升基层工作水平
    4.4 新郑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民群众期望值较高,主体参与意识有待加强
        4.4.2 各乡镇进展情况不一,部分干部观念有待转变
        4.4.3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低,群众生活环境有待提高
        4.4.4 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4.4.5 社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第5章 新郑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1 科学编制综合规划,统筹群众主体权益
    5.2 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5.2.1 推进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打造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
        5.2.2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
        5.2.3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提供产业发展保障
    5.3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社区新风尚
        5.3.1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5.3.2 加大文明社区创建力度
        5.3.3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5.4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5.4.1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
        5.4.2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助力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与实施步骤[J]. 白维军,郭喜.  求实. 2010(02)
[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对策研究[J]. 陈少牧,熊建军.  求实. 2008(S2)
[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探析[J]. 王雅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4]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J]. 佟志华.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08(01)
[5]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途径[J]. 简新华,曾一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难点及对策[J]. 邱家洪.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6(03)
[7]中韩两国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比较[J]. 崔丹丹,李俊琼.  科教文汇(上半月). 2006(06)
[8]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杨豪.  科学决策. 2006(05)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 曾业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02)
[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要意义[J]. 温铁军.  今日中国论坛. 2006(04)

博士论文
[1]“两个反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 严小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统筹城乡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 寻广新.中共中央党校 2007

硕士论文
[1]开封市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 刘红利.山西师范大学 2012
[2]安阳市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对策[D]. 刘鹏云.河南农业大学 2010
[3]新时期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D]. 熊建军.华侨大学 2007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分析[D]. 吴春珍.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滁州市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 袁华.合肥工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8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