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以“类”为核心的道德认识方法
本文关键词:论荀子以“类”为核心的道德认识方法
【摘要】:荀子认为,人的道德认识与对物的认识一样,都可以通过逻辑性的"推类"方法来超越经验性认识的不足,以达到对事物的抽象把握。但是,伦理、道德之"推类"并非纯粹演绎逻辑中的必然性推理,它因其随机性和情境性具有或然性。荀子提出,道德之"推类"准确与否取决于三个条件:首先,道德认识主体是否能做到"类之不悖",同类才能相推;其次,道德认识主体能否做到"心不悖",即道德认识主体是否能克服个体的主观性,做到不"蔽于一曲而暻于大理";最后,道德认识主体须承认道德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类不可必推"的非逻辑性。荀子认真地分析了产生非逻辑性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使用"虚壹而静"的直觉方法来弥补这一逻辑上的不足。
【作者单位】: 桂林医学院人文医学教研室;
【关键词】: 荀子 推类 个体道德 道德认识
【分类号】:B82-092
【正文快照】: 荀子在其理论中提出,个体道德认识涉及情感、价值、审美和关系等诸多维度,要把握其本质必须掌握逻辑性的“推类”方法。在对物的认识中,荀子就提出“物各从其类”,意思是只有超越纯粹感官上的认识,对物进行分类,才能掌握蕴含在物体中的本质规律,突破经验认识的局限。人的道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小平;道德认识真理性试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廖小平;道德认识主体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3年03期
3 廖小平;;道德认识发展过程论[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4 杨胡列;从系统论角度分析道德认识的生成[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年01期
5 李怀美;天津市中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05期
6 吴瑾菁;;关于道德认识的悖论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6期
7 卢红;论传统道德认识的比附性[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王俊英;;儿童道德认识的结构与发展规律[J];心理学探新;1990年02期
9 廖小平;道德认识引论[J];求索;1991年06期
10 曹能秀;;农村学前班克服小学化倾向的实验报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纪胜辉;建设和谐学校的几点思考[N];汕头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加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认识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苌庆辉;高中师生道德认识差异的社会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54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5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