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出处:《中州学刊》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Chinese retributive view formed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s development is a change with the times, Confucianism, Buddhism three kinds of retribution influence each other,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ntegration, the main purpose is to stop evil good deeds, educate the masses, to purify society, can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Chinese. The retribution of positive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sycholo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hinese formation of moral consciousness,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psychological psychological relief;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superstition, servility, utilitarian psychology, selfishness and indifferenc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China retributive view, has very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the shap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und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几千年来,作为我国民间普遍信仰的一种思想观念,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善恶报应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儒、道、释等各家的相关思想,从而形成了“一种介于宗教与封建迷信之间、神学宗教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奇特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筱芳;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J];求索;2004年04期
2 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03期
3 刘道超;;善恶报应观念性质试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4 刘道超;善恶报应观念探索[J];社会科学家;1988年03期
5 陈筱芳;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6 张持平;吴震;;殷周宗教观的逻辑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06期
7 程秀波;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魏长领;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曹小丰;;《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之新解[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牛延锋;;解读方立天先生的佛教文化内涵——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施爱民;苗青;;论大学生婚恋道德素质的培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9期
5 李世平;殷周天道观及其物质基础的比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王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实践化[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习蓉晖;;转型期我国道德信仰危机剖析及重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8 黄友生;陈晓燕;;论道德信仰的实践意蕴[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10 张文俊;;重塑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东霞;李彬联;;广东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文化原因研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严明;;城市生活与诗歌新变——明代中后期苏州文人的视角[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国立;纪昀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伏漫戈;“二拍”人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庆杰;家庭与伦理[D];东南大学;2005年
7 徐建芳;苏轼与《周易》[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武敬杰;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晨虹;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1年03期
2 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年06期
3 罗志田;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翟学伟;;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J];社会;2009年01期
5 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03期
6 韩吉绍;;“承负说”与两汉灾异论[J];史学月刊;2007年12期
7 唐兰;;《黄帝四经》初探[J];文物;1974年10期
8 刘昭瑞;“承负说”缘起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4期
9 连劭名;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考述[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3期
10 张海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争鸣综述及其进一步的思辨[J];心理学探新;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1362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