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环境保持”与“环境保护”运动的伦理论争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01 03:14

  本文关键词:“环境保持”与“环境保护”运动的伦理论争及其当代启示 出处:《兰州学刊》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保持 环境保护 环境伦理 工具价值 内在价值


【摘要】:"环境保持"与"环境保护"运动是由美国的吉佛德·平肖和约翰·缪尔分别倡导的,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前者将环境视为资源,主张"科学管理,明智使用";后者强调保护环境,注重环境尤其是荒野环境的精神价值。"环境保持"运动沿袭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易被认为是环境的破坏者;而"环境保护"运动承认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被认为是环境的保护者。实际上,"环境保护"运动看似美好,却容易产生环境正义问题,导致"富人伦理"和"西方霸权伦理"的嫌疑;而"环境保持"运动在当代是有进步意义的。文章发现,通过"以人为本"的认识论转换和伦理观的新拓展,环境保持主义可能会避免环境正义问题的发生,给弱势群体和第三世界带来尽可能多的利益。
[Abstract]:"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advoc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 Gilford Pinshaw and John Muir, representing two oppos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former regards the environment as a resource and advocates "scientific management." Use wisely "; The latter emphasiz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spiritual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wilderness environment. The m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ethics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is easy to be regarded as the destroyer of the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 recognizes that natural objects have "intrinsic value"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protector of the environment. In fac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 seems beautiful, but it is easy to produce environmental justice problems. The suspicion of "rich man's ethics" and "western hegemonic ethics"; The m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s of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article finds that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ism may avoid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rough the epistem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oriented"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thics. Bring as much benefit to the disadvantaged and the third world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博士基金项目”——“生态伦理理论创新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52010)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美国的“环境保持”与“环境保护”运动之争源于20世纪初是否要在赫奇·赫奇峡谷修建大坝和水库。“环境保持”运动的发起人吉福德·平肖认为,自然是资源,应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进行“明智利用”。“环境保护”运动的倡导者约翰·缪尔反对把自然资源当做人们消费品的传统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建华;;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正义的困境及其出路[J];伦理学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李亚;谭中杨;;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环境伦理学思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3 吴尚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洪流;;从《鹿跳泉》看华兹华斯的生态主义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胡水琴;;路在何方?——科马克·麦卡锡的《路》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武磊磊;;普列姆昌德自然生态思想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7 周彰波;;哲学视野下的生态关怀[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李承宗;;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廖小平;孙欢;;政治参与的价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路卫华;;从现代科学的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钱喜阳;;论实用对内在价值的超越——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陈叶兰;许婷;陈f:寅;;动物的环境法律主体资格探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义松;吴国振;;论环境法学研究的当代任务[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泉生;何晓榕;;生态人与法的价值变迁[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毅;;自然界的道德主体身份探析——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郭冬梅;;环境正义视野下农民污染受害救济探微[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10 于艳芹;李世雁;;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琳琳;“敬畏自然”观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威;生态文明视阈下江西省城镇化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庆艳;绿色行动者的主体自觉何以可能:高校教育的绿色理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湘溶;张斌;;论环境正义原则[J];思想战线;2009年03期

2 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3 斯米尔诺夫,黄德兴;生态世界观的转变[J];学术月刊;199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江霞;张海军;;论自然的内在价值[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杨正馨;不应否定人的内在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S1期

3 王松岩;;“自然内在价值”的概念辨析[J];魅力中国;2009年35期

4 杨燕;;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现实意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王成;;彼得·辛格内在价值思想及其批判[J];新学术;2008年05期

6 龙雪一;尹小平;;影响人的内在价值向外在价值转化原因探析[J];湖湘论坛;1991年03期

7 徐英瑾;司格特·戴维森;;对万物之内在价值的一个哲学辩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A.J.巴姆,李存山;论四种内在价值[J];哲学译丛;1996年Z1期

9 王艳;赵冰;;“主体”、“目的”无法证成自然内在价值[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杨世宏;;自然内在价值新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樊宏;林健;;中国物流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价与分析——基于DEA的实证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樊宏;林健;;中国物流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价与分析——基于DEA的实证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春;;SARS引发的生态价值关注[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岳飞;耿艳艳;;茶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节选)[A];第二届“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C];2007年

5 李挚萍;;环境法基本法中“环境”定义的考究[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孟宪俊;赵安启;;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储朝晖;;徐特立研究形而上的思考[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希望 公司内在价值不断提升[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光大保德信;把握市场内在价值[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宋国良 孙帅;剑指投机行为 利于提高蓝筹股内在价值[N];证券日报;2013年

4 江苏天鼎 秦洪;南京高科 “新镜子”反映投资价值[N];中国证券报;2006年

5 金盛人寿投资部 郭晋鲁;如何判断基金的内在价值[N];中国证券报;2002年

6 覃维桓 《中国黄金报》首席研究员;黄金还是货币吗?[N];中国黄金报;2013年

7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研究部董事总经理 胡立峰;股市主流价值应是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分红[N];经济日报;2011年

8 民族证券 刘佳章;以“金”为鉴A股市场已明显价值低估[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中证资讯 徐辉 记者 吴育平;内在价值拒绝折腰海外[N];中国证券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慧娟;内在价值仍是影响股价最核心因素[N];上海证券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范慧慧;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与价值评估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利敏;论自然的内在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灵;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及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3 陈娜;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股票价格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徐虹霓;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5 胡倩倩;基于内在价值理念的股票投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6 张宇;基于内在价值账户IVA的社会发展观访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检华;高科技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估[D];湖南大学;2007年

8 周军;上证50公司的内在价值与市值关系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罗玲;股票最高和最低内在价值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峰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内在价值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62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2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7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