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马克思道德理论范式决疑

发布时间:2018-01-01 21:3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道德理论范式决疑 出处:《学术月刊》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道德理论范式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


【摘要】:马克思道德理论范式与现代西方道德理论范式根本不同,乃至对立,故以现代西方道德理论范式去探寻马克思道德理论是有失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现代西方建立在价值与事实二分之上的道德理论范式的失足之处在于遗忘了"实践"这一融合事实与价值的关键,从而将道德来源陷入迷思之中,由此导致了道德领域的"诸神混战",消解了道德合理性。而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通过确立实践的基础或优先地位,将"事实"看做是"人的实践",从而将道德理论范式建立在消融了事实与价值二分鸿沟的实践之上,既科学地避免了"科学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偏颇,又明确地将道德来源奠定在"社会存在"之上,从而弥补和克服了西方道德理论范式的局限。从当代西方理论前沿动态看,一些敏锐的哲学家已经认识到建立在价值与事实二分基础之上的知识论与方法论的局限性,并逐渐展开了试图通过实践的引入来弥合事实与价值二分鸿沟的研究。由是观之,马克思道德理论范式比现代西方道德理论范式更具某种科学性、合理性与社会批判性。
[Abstract]:Marx's moral theory paradigm and modern western moral theory paradigm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nd even opposite. Therefore, it is un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explore Marx's moral theory with the modern western moral theory paradigm. The misstep of the moral theoretical paradigm based on the dichotomy of value and fact in the modern West lies in forgetting. " Practice "is the key to the fusion of facts and values." Thus, the source of morality is trapped in the myth, which leads to the "various gods melee" in the field of morality, and dispels the moral rationality, while Marx based on the stand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establishing the basis or priority of practice, "fact" is regarded as "human practice", and the moral theory paradigm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which melts the dichotomy between fact and value. It not only avoids the bias of scientism and subjectivism scientifically, but also clearly establishes the moral source on the basis of "social existence".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estern moral theory paradigm. Some keen philosophers have recognized th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dichotomy of value and fact. And gradually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practice to bridge the dichotomy between fact and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moral theory paradigm than the modern western moral theory paradigm is mor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soci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核和平利用的伦理审视——核伦理学研究的新视域”(11ZJQN079YB)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二类课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研究”(11JD71007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马克思到底有没有道德理论”的学术论争在马克思身后持续不断,尤以由“塔克尔—伍德命题”①所引发的持续至今的争论为烈。然而,参与争论者皆在使用一个相同的理论工具,即用现代西方道德理论范式为尺规去衡量、宰制马克思道德理论。但是,马克思道德理论范式与现代西方道德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庆仁;;论原因中自由的行为的成立[J];刑法论丛;2008年03期

2 王水明;;死刑废除价值论[J];刑法论丛;2008年04期

3 邓君韬;;超规范问题及其意义——对犯罪认知体系方法论的初步考察[J];刑法论丛;2009年01期

4 段启俊;黄毅波;;赌博行为非犯罪论[J];刑法论丛;2010年01期

5 王薇;郭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哲学阐释[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6 阎巍;;国家利益视域中的军事技术[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7 曾美勤;;适应与超越: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德育价值观[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8 雷雪;;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当代官兵自由个性发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3期

9 田甜;李明芳;;贴合官兵心理特点 开展战场宣传鼓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1期

10 周树立;;从理论创新的方法谈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8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祁远;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皖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黄映芳;;论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哲学定位[J];浙江学刊;2006年01期

3 辛世俊;;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哲学层面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倪愫襄;论善恶与德性[J];中州学刊;1999年04期

5 王国银;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兼谈墨子的人生价值评价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6 张媛媛,隋国华;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党旺旺;论周恩来的自我修养思想[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吕瑞萍;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构想[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朱金瑞,单薇;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论纲[J];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10 孙道进;知性实践观:科技伦理的症结[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达淮;;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等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李文成;;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高剑平;;追问技术与伦理[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岑思;;缘何重挑争论?[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7 郭铁民;;信用事业是一种崭新的力量[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高平;王延东;;浅谈孝文化和家庭美德建设[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吴宝珍;;作为道德境界追求的人全面发展原则[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郁建兴;;人道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义天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钱广荣;传统美德及其承接的基本问题[N];光明日报;2009年

4 李英梅;理想 信念与实践[N];陕西日报;2000年

5 董汉玲;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经济伦理学的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王立仁;理想的价值[N];光明日报;2000年

7 天津社科院 李超元;提倡科学节俭的生活观[N];天津日报;2005年

8 朱佳木;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用国史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四平师范学院 兰秀良;社会伦理学构想[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苏州大学哲学系 陈忠;社会团结:实现发展与应对灾难的伦理选择[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民;伦理创造论[D];吉林大学;2003年

2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建立;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5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何小英;创新得当论[D];中南大学;2011年

8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钟贞山;社会生态人:新的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李小红;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刘越;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探赜[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郑霖;论合理的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7年

4 周云斌;从精神信念角度看环境伦理的可能发展方向[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陈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全球伦理构建[D];华侨大学;2007年

6 龙正荣;生态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几点反思[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薛立刚;“非人类中心主义”辨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隋洪波;道德原则的当代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光斌;正义与德性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殷佳美;从历史中寻求德性的未来[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6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6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c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