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时间性与人类学
本文关键词:孝道时间性与人类学 出处:《中州学刊》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特性 夫妇及家庭的形成 人类婴儿的极度不成熟 内时间意识的深长化 亲子互绕联体
【摘要】:研究孝道与人性的关系,离不开当代人类学对于人类独特性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否定了一些以往的论断,又新发现了一些以前不知者,两者中都有与孝道相关者。在梳理了这方面的情况之后,通过哲学人类学的视野来探讨男女为何会成为夫妇,孝道为何是一种人类特性,尤其是孝是如何在人类时间意识的变化中出现于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广义人类的两足直立行走方式导致了人类新生儿的极度不成熟。相比于工具的改进、打猎获得肉食等其他影响人类进化的因素,新生儿不成熟的特征更持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基本育子方式和生存方式,导致了人的内时间意识的深长化,为孝道的出现准备下了长期记忆的意识前提。孝道意识的呈现不可归因于年长者的有用,而是深长时间意识被育子经验反转激活的结果。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human natur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new discoveries of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on the uniqueness of human beings. Both of them are related to filial piety. After combing this aspect of the situatio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to explore why men and women become couples, why filial piety is a human characteristic. In particular, how filial piety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xistence in the change of human time consciousness. In a broad sense, human bipedal walking led to the extremely immature of human newborns, compar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ools. Hunting for meat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human evolution, the imm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newborns have a more lasting and profound change in the basic way of breeding children and way of life, resulting in the deepening of human internal time consciousness. The appearance of filial piety consciousness can 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usefulness of the elderly, but the result of the deep time consciousness being activated by the fertility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B823
【正文快照】: 一、引言要探究孝道的哲理根基,必先晓得它与人性的关系,因为孝道的哲学问题首先就是:它是人性的表达还是仅仅因后天的文化和所受教育形成的?我们对人性的认识,相比于以往两千多年,在20世纪有了重大变化。除了生物学(比如基因学说)、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潜意识心理学、文化社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訾非;;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朱影;回眸女性小说的兴起[J];图书与情报;2003年06期
3 汪泳;;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思考——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2期
4 李顺华;现代性与宗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5 平先锋;吴海良;严星;;浅谈教育是“硬”的艺术[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8期
6 吴玉玉;;“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家庭”问题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李璇;;是解放还是枷锁?——“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之学理解释[J];研究生法学;2008年03期
8 米满月;;基因与利他行为——道德的生物学解释[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于伟;;论实用理性教育观的合理性——从为生存而教育谈起[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1期
10 袁波;;罗马社会转型时期婚姻现象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舒远招;;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邓子美;范宁宁;;宗教间的冲突与和谐——中西宗教的一个比较及其成因探讨[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杨;西方儿童权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森波;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许雷平;媒介最大化现象诱发消费者偏好逆转的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陈晓红;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齐恩平;业主权的释义与建构[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妮;笑着长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柏杨;人性化视野下的教育学教材审视[D];西南大学;2011年
3 章倩;从Goodridge案看马萨诸塞州同性婚姻的司法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孙龙;唐前期西北边疆地区农民家庭经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齐玉凤;罗马共和国末期妇女地位的提高及原因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志学;唐宋时期家庭生计问题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云剑;论《美妙的新世界》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石慧;试析欧里庇得斯悲剧中的性别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影;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冲突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楠;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斌;陈学谦;;环境正义研究述评[J];伦理学研究;2008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跃扬;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6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7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