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入法的道德困境
本文关键词:“见死不救”入法的道德困境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见死不救"从道德视角来看可分为三种。对于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和损己利人的见死不救,前者严重违背基本道德,后者不违背基本道德,前者入法后者不入法,争议不大。使道德陷入困境的是"利人利己"的这种见死不救的情形,一个和受害对象并无特殊关系和联系的普通民众,在施救对自身并无危害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施救,法律是否有此要求,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自身并无伤害的施救并不是高级道德的要求,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基本道德的要求,而基本道德的要求通常体现在法律中。
[Abstract]:"From ruin" from an ethical point of view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For selfish and lose win from ruin from ruin, the former serious violation of the basic moral, the latter does not violate the basic moral law, the former the latter is not into the law, not much controversy. The moral dilemma is "the benefit" from ruin a situation. And there is no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ctims and contact the ordinary people, the harm to the rescue itself and no circumstances should rescue, whether this legal requirement,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No harm to the self rescue is not high moral requirements, but in our society the basic moral requirements, and the basic moral requirements are usually reflected in the law.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法律行为理论的法哲学进路”(项目编号:09XFX001)
【分类号】:B82-051
【正文快照】: “小悦悦事件”刺痛了道德疲惫的国民的神经,引起了舆论一边倒的碰撞:支持亦或反对“见死不救”入法者都能提出ABC的理由,都是言之凿凿,却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隔岸冲拳”。如果我们仔细一分析,对立的双方何以可能都言之凿凿,似乎有些不合逻辑。事实上,如果他们能站在对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聂长建;李国强;;“孔子难题”的法学意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聂长建;杨龙;;论法在内容上的否定性品格——兼释法在人类文明中何以有效之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池应华;“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认定与法律评价——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理论的启示[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4 孙昌军,张辉华;“见死不救”的刑事责任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杨仕兵;;论提倡性法律规范[J];齐鲁学刊;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王强;;道德哲学的三种悖论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古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高剑平;;追问技术与伦理[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华;;两种文化的理性解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杰;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宗霞;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法的规则有效性理论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3期
2 聂长建;利的逻辑与道德提升[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孙笑侠;论法律规范的社会渊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聂长建;李国强;;“孔子难题”的法学意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黎宏;“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J];法商研究;2002年06期
6 黄进;论当代法律的若干发展趋势[J];法学评论;1997年04期
7 陈兴良;论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关系[J];法学;2005年04期
8 刘凤军;杨崴;王昤莹;李敬强;;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12期
9 刘晋军;;“韦伯命题”“中国命题”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胡旭晟;论法律源于道德[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敏荣;论法律强制与道德重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高兆明;道德与法律:二维规范世界的一元存在——从发生学角度的一种认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刘小茂;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法律的良性构建[J];玉林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4 刘云林;论道德的法治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张岸;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现代争论[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6 曲谏;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是德治法治并举的理论基础[J];河北法学;2003年01期
7 余净植;道德法治论——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意义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王利英;道德法律化: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J];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9 龙无首;;幼稚的善与成熟的恶[J];百姓;2003年04期
10 王天旺;;诚信体系的层次解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北艰;;道德、法律与犯罪[A];法治与德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政;;中西式品德发生作用之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古南永;;现代化与规范分化[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李荣;王敏;;市场经济下的诚信[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荣;王敏;;论德治的政治伦理基础[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曹永福;;医患关系——伦理和法律属性比较研究[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吕志;勾瑞波;;当代医药发展面临的伦理冲突及其消解[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兵;;守望诚信:城市政府的执政之本——兼谈转轨期中的城市诚信政府建设[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郭厚全;;孝道是家庭美德行为准则的核心[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锡 本报记者 李扬;重视“道德应对”[N];新华日报;2002年
2 朱庆;建设当代中国道德方略[N];光明日报;2001年
3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道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N];北京日报;2001年
4 原野;道德的含义[N];法制日报;2000年
5 沙川;世俗人文主义与道德底线[N];中国保险报;2002年
6 陈先达;革命的道德和道德的革命[N];光明日报;2000年
7 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泽应 龚天平;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上海交通大学 胡海鸥 教授;道德行为有很强的效用[N];上海金融报;2002年
10 王为民;道德现状评价的标准与方法[N];社会科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咏莉;贫困、道德与焦虑[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卢德之;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文;隋唐时期女性伦理略论[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陈晓斌;道德与法律互化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贺彬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和道德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5年
4 梁亮;先秦儒家德治教育思想体系论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莹莹;网络语言的价值分析与伦理建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虞萍;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王锐;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诚信缺失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晨捷;先秦诸子“德”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慧霞;荀子伦理思想的大众关怀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威;甘肃生态伦理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6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7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