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理的复杂性及其类型差异
本文关键词:道德推理的复杂性及其类型差异 出处:《河北学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基本的理性能力,推理是人对必然或可能的事物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作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对必然事物的判断构成事实推理,对所意愿事物的判断构成价值推理即实践推理;事实推理以万物循以产生的规律为基础,实践推理以万物应循以产生的规律为前提。而在实践推理的域限内,有以追求快乐和幸福为目的的实践推理,可称之为价值性的实践推理;有以考量观念和行为正当性为旨归的实践推理,可称之为有关正当性的实践推理,即道德推理。道德推理是德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善恶观念的充分运用,又是实践智慧的充分显现。道德推理可能表现于行为的动机、过程和结果中,但其自身则是观念性的活动。道德推理可能伴随着情感体验,但其自身却是理性化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生活语境下,道德推理的适用范围和运行方式是不同的。
[Abstract]:As a kind of rational ability, reasoning is one of the things necessary or possible by one or several known new judgement judgment (conclusion) process. The inevitable judgment constitutes fact reasoning, reasoning that value practical reasoning of desired judgment; fact to all things to produce evidence reasoning based on the law, practical reasoning to all things should follow to produce the law as the premise. In practical reasoning domain limits, to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happiness for the purpose of practical reasoning,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value of practical reasoning; have the legitimacy to the idea and behavior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aims, can called the practice of reasoning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the moral reasoning. Moral reaso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y of virtue, make full use of both the concepts of good and evil, and fully show the wisdom of practice. Moral reasoning is possible in motivation, In process and result, but it is a conceptual activity itself. Moral reasoning may be accompanied by emotional experience, but it is a process of rationalization itself. In different social life contexts, the scope and operation mode of moral reasoning are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在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推理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惟其如此,关于德性论的研究也就不够深入而全面。一如关于德性的研究需要结构主义和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对道德推理的研究亦须如此。道德推理构成了德性之原始发生的核心环节。一、实践推理与道德推理任何推理都是面向未来可能的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孙显元;;“向钱看”的经济正当性与道德正当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赵红;郭淑新;王义芳;;高校知识女性的道德困惑及道德自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李伟;;柏拉图《理想国》与当代都市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黄振地;;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尹慧峰;;论康德的对象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季丹丹;郝乐祥;;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许健;;论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拓展[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琨,吴骥;法的道德基础论证[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云林;法律运行道德追问的两重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年01期
3 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杨心宇,,宋文煦;试论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法律指导[J];政治与法律;1994年04期
5 宋全成;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文史哲;1995年03期
6 贾昕奇;论认识目前道德问题的方法[J];现代哲学;1997年03期
7 金可溪;道德是什么[J];哲学译丛;1997年04期
8 胡承槐;;“体制的道德性”概念释义[J];资料通讯;1997年06期
9 赵民;试析“道德划界”论的方法错误[J];甘肃理论学刊;1998年03期
10 黎民;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人道德实践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宗宪;;道德性政策何以成为都市发展的烫手山芋[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赵健全;;从伦理—道德分殊看科学发展观的构建[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3 戴兆国;;康德论人类理想的道德基础[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栋虹;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性[N];中国经营报;2002年
2 王海昌;救助的道德考量[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马书琴;“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唐代兴;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N];光明日报;2002年
5 陈先达;“为仁害己”辨[N];光明日报;2003年
6 唐凯麟;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义基础和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05年
7 山东省广饶县人民法院 张小娟;法律与道德[N];人民法院报;2012年
8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向玉乔;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N];光明日报;2014年
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 张春;中国需要道德性崛起[N];东方早报;2013年
10 范进学;廉政:依靠道德承诺是靠不住的[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国东;合法律性、合道德性与合法性:对哈贝马斯商谈论合法化理论的一种解读[D];吉林大学;2008年
2 卢德之;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燕;法律与道德的冲突[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周建民;论市场经济精神的合道德性[D];苏州大学;2001年
3 张相琨;从几则典型案例看司法的道德性[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栾子烟;道德温度:身体冷暖与青少年道德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庆华;市场经济的道德性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郭晔 ;道德风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伟;鲍曼后现代道德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万灵;论美德成为法的元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苏筱红;程序与过程[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梅章华;网络文化伦理文化探析[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1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