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然的基础
本文关键词:论应然的基础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然的基础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意性和正义性三个方面。近代以前,人们对于应然的论证,主要强调其真实性基础,即说明其所依据的世界图景的真实性和真理性;近代以来,尤其是人本主义兴起之后,对应然的论证除了真实性基础之外,还要阐明其合意性基础,即说明其符合人的需要,是可欲的、合意的;在当代,人们认识到个体的合意性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开始更多地阐述其正义性基础以调解个体合意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如果一个伦理体系不坚持真实性,那么,道德伦理的底线就容易垮塌;如果不重视个体的合意性,那么个人的权利就容易遭到侵犯;如果不重视公平正义,就会损害既有秩序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Abstract]:The basis of ought to be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ruthfulness, agreeableness and justice. Before modern times, people's argumentation for ought to be mainly emphasized its truthfulness found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authenticity and truth of the world picture on which it is based; Since modern times, especially after the rise of humanism, the corresponding argument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basis of authenticity, should also clarify the basis of its consensus, that is, to show that it meets the needs of human beings and is desirable and desirabl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people realize that there is often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desirability, and begin to explain more about the basis of its justice to mediate the possibl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desirability, if an ethical system does not insist on authenticity. Then, the bottom line of moral ethics is easy to collapse; If one does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ent of the individual, then the individual's rights are vulnerable to infringement; If we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fairness and justice, it will damage the legitim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existing order.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B82-02
【正文快照】: 应然的基础和根据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贯穿于全部的人类思想史,形成了既相互关联又有重大区别的伦理的三大基础。一、应然的真实性基础伦理问题无法摆脱与真实性的联系。在人们通常的判断中,应然与实然无法彻底切割,对应然的论证是在应然和实然的综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良至;;徽州祠堂与终极伦理[J];网络财富;2009年03期
2 翁祖彪;;挽救真实性:西方现代性视野中的一场新战斗——读《现代性之隐忧》有感[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蒋晓雷;;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3期
4 殷晓玲;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困惑[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辉成;;论颓废美的道德性——波德莱尔的文化道德观解读[J];攀登;2008年01期
6 李国俊;苏伟;;现代性伦理危机的三种根源[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7 吕成楷;;科学和技术对道德伦理社会建设的作用[J];理论界;2010年12期
8 杜杰;经济转型与伦理重构[J];经济师;2003年06期
9 李芳;;先秦儒墨道德伦理之异三点论[J];沧桑;2005年06期
10 杜玉珍;;重建乡村和谐之基——伦理道德[J];前沿;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昌铎;;试论创建家庭和谐文化的意义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江梅;;儒家思想——重构道德家园的基柱[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汤建荣;汤广全;;忠·信·诚观念与市场经济[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祥林;;“克己复礼”与现实荣辱观[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军良;;超越“是”与“应当”之紧张: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 基本旨趣初揭[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瑞萍;;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伦理观[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靳辉明;;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杜丽燕;;西学东渐中的人道主义[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赵本义;;理性和信仰的合力与张力[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建新;财经信用需要道德伦理支撑[N];人民日报;2007年
2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崔秋锁;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N];光明日报;2009年
3 宋希仁;怎样认识道德的“应当”[N];光明日报;2000年
4 周善铸邋 寄自加拿大;“融入”最难是伦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靳凤林;行政伦理学视域中的政府责任[N];学习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魏黎明;经济发展急唤道德伦理[N];经济观察报;2009年
7 堂吉伟德 (四川);道德伦理集训,让监管者先来[N];嘉兴日报;2011年
8 郭建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5年
9 崇秀全;报道摄影过程中控制与伦理问题[N];中国摄影报;2007年
10 王玉平;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曾小五;道德赏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溢木;古希腊经济伦理思想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国平;公民服从的伦理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嵘均;我国转型期道德对权力的约束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爽;论经济正义[D];新疆大学;2006年
5 顾海涛;性体的意蕴与展开[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王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义利新探[D];新疆大学;2003年
7 申会娜;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伦理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陈志刚;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智;基于伦理思想的设计理念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唐良钢;论道德的真实性[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1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