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非自然性质——摩尔思想变迁考
本文关键词:“善”与非自然性质——摩尔思想变迁考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中关于"善是非自然性质"这一观点的阐述并不令人信服,遭到了布劳德等人的批评。摩尔在与他人的讨论中,一方面承认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吸收他人的合理见解,思想上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尽管摩尔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就其对西方元伦理学的贡献和其"踏实求真"的学术态度而言,他仍然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Abstract]:Moore's argument about "the unnatural nature of good" in Ethical principles is not convincing and has been criticized by Braud and others. Moore, in his discussions with others, on the one hand admits his shortcomings. On the other hand, absorbing the rational opinions of others has produced a great change of mind, although Moore did not solve his own problems very well. However, he is still a great thinker in terms of his contribution to western meta-ethics and his academic attitude of seeking truth.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语言分析与规范判断”(项目编号:12YJC720048)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在《伦理学原理》中,摩尔指出了“善”的三种特性:简单、不可定义、非自然。这是西方元伦理学研究者非常熟悉的观点。关于这一观点的研究,学界已经大量地展开,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缺陷:学界目前的成果都只限于研究“善”的简单、不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晓丽;姜国锋;;网络德育的哲学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沈海风;郭林将;;司法裁判中的功利主义论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1期
3 肖飒;;“内在价值论”考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论基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4 成联方;;从价值论原则看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屈明珍;;孔子的孝道观及其现代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刘林鹰;;也谈“可欲之谓善”[J];船山学刊;2008年02期
7 佟轶材;谢昌飞;;道德的个体性与道德的社会性——麦金太尔对情感主义的批判[J];道德与文明;2010年06期
8 唐凯麟;高辉;;现代西方元伦理学述要[J];道德与文明;2012年02期
9 杨松;;哈贝马斯对西方元伦理学的批评、纠偏与误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孙菲菲;陆劲松;;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中的道德语言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4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永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现代官德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蒋曦;作为“对象”的价值[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李金鑫;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琼;“理解”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宏;边沁和罗尔斯关于正当性社会思想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雪连;《颜世家训》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豪略;网络伦理中虚拟与现实的冲突[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玲玲;20世纪90年代上海纪录片中呈现的伦理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美虹;定义法的失效:苏格拉底在美德问题前的困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邱彤彤;人性视阈下的法官中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乌日古玛拉;论意志对德性的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苑吉平;植入式广告的伦理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婧瑜;农村灾害救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殷燕;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军方;;论摩尔的元伦理学对善的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骆婷;;摩尔“善”的不可定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2期
3 陈真;;决定英美元伦理学百年发展的“未决问题论证”[J];江海学刊;2008年06期
4 侯忠海;试论摩尔的“善是不可定义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谢程程;;浅论摩尔的“善是不可定义的”[J];知识经济;2010年16期
6 朱会召;;还原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陈江进;;善何以定义正当?——论罗斯对理想功利主义的批评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2006年02期
8 胡军方;;摩尔元伦理学与海德格尔的原伦理学之方法论比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崔宜明;“可欲之谓善”论析[J];学术月刊;2001年01期
10 刘隽;;“开放问题”论证之诸争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晋伟;崇善的大学[D];东南大学;2006年
3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4 谢燕;论查尔斯·泰勒的善的概念[D];复旦大学;2012年
5 李斌玉;生命伦理学的元伦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丹;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的开端[D];厦门大学;2007年
2 李海平;别尔嘉耶夫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方群;社群主义伦理学考辩[D];苏州大学;2005年
4 杨伟芳;叔本华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杜宇鹏;西方伦理学中的幸福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晓华;直觉主义价值论[D];西南大学;2007年
7 刘财安;柏拉图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胡念飞;追求善的起源[D];吉林大学;2005年
9 吴桂花;德性与教化[D];南昌大学;2005年
10 鞠国堂;论善的和谐本质及其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3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