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利他行为的自然基础
本文关键词:人类利他行为的自然基础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道德上的利他是人类的社会性表现,也具有自然性的根源。人类的利他行为是一个内生性的文化行为,是自然利他与社会利他的统一,并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限定,它在自然的文化化与文化的自然化过程中获得确证,最终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sociality. Moral altruism is the social expression of human beings and also has the root of nature. Human altruistic behavior is an endogenous cultural behavior. It is the unity of natural altruism and social altruism, which is limited by both nature and society. It is confirmed in the process of natural culture and cultural naturalization,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unity of humanitarianism and naturalism.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82-06
【正文快照】: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道德上的利他虽是人类的社会性表现,但同时也具有自然性的根源。生物学家大体上都认为,自然界中的利他主义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人类的进化自然受到了自然选择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融入到人类的行为乃至文化之中。皮特·鲍勒(Peter Bowler)说:“我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2 叶航;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学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才辉;;制度的分层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丁丁;再谈合作的发生学[J];IT经理世界;2004年2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俐萍;;角色体验,让孩子品尝利他行为的喜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
2 晓晴;关于人的利他行为的几点思考[J];怀化师专学报;1990年05期
3 郑健成 ,潘洁 ,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02期
4 黄晓凤;;试论利他行为及其培养[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敏;王乐乐;刘静;;感戴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现实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04期
6 王兰枝;5~7岁蒙、汉族幼儿利他行为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周志荣;刘丽;;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S2期
8 李薇;陈晓梅;金晓君;赵妍;李丽娜;;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6期
9 董志勇;;利他行为与利己动机[J];书摘;2008年04期
10 杨美荣;李建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希琳;谢晓非;;危机情景中利他行为对身体负重感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蒋达;王歆睿;傅丽;周仁来;;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谢晓非;;利他行为仅仅利他吗?[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郑显亮;;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姜春艳;刘华山;马玉芝;刁春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及利他行为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李一员;吕建国;高雪梅;谭小宏;李红;;儿童在灾难中的分享行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谢晓非;李靖宇;胡天翊;;利他行为温暖人心[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晓芳;高湘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研究——利他行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周小亮;韩涌泉;;“唯物史观”视角下偏好演化及其应用分析——基于“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互动演化视角[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曹林;“做好事有利可图”让道德更亲切[N];联合日报;2012年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张劲硕 张树义;含英咀华 慧解别具[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锦志;利他还是利已[N];学习时报;2000年
4 新华社国际部 姜岩;“道德”的多版本解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华凌;孩子是不是生来就自私?[N];科技日报;2007年
6 刘霞;脸红让你更有魅力[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杜鹏;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3 刘巍巍;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健;利他行为的模型构造与数量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雁波;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志香;社会标定对一般情境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海霞;小学生利他行为及其干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4 谢金;利他行为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瑞;医生与医学生利他行为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方雅娟;作为情境变量的移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晨;社会和谐视阈下的利他行为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8 蒋薇;道德领域中的利他行为及其育成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磊;外显、内隐利他行为及其预测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娓娓;网络利他行为:测验量表适用性验证与特点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95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55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