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简析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1-08 04:20

  本文关键词:简析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主导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摘要】:主导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方向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大多数民众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所信奉的或各种价值取向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才能融合传统文化意蕴,排除非主导意识形态干扰,让人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获得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形成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主流价值观。
[Abstract]:The leading value is the value that is in the core position in a society, has the leading, leading and standardizing function to the other values of the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mainstream values refer to the value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a society, that i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believe in or all kinds of value orientations are broadly consistent. The dominant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re advocated by the CPC. In line with Marxism, in the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nly effort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mplications. By eliminating the interference of non-dominant ideology, people can consciously accept the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obtain the identity of dominant values, and form mainstream values consistent with dominant values.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华师范大学;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研究”(12SA1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1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P.31)这一号召,既是对这些年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概括,又是对未来工作的指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毓章;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徐从辉;;网络文本逻辑与城市想象——以70后、80后作家的城市书写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刘淮南;;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薛春;;广义大众传媒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浅析大众媒体缔造下的现代消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张莉莉;;试论《白噪音》的拟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秦朝翔;;大众媒体——现代神话的创造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李晓彩;王萌;;身体写作:女权主义的重建与消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徐芳琳;;符号学视角下中国房地产广告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5 陈莹;;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许斗斗;;时尚消费的社会力量[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蓉蓉;;社会转型时期福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研究——以泉州晋江官前社区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平力群;公司法变革与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演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9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费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李壮志;农民工题材影视中的底层表述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姜岱笋;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发展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培湘;简论两种民主的根本区别[J];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学;;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之辨[J];人民论坛;2010年32期

2 丁根林;;略论儒家伦理普及教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3 石春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特点和趋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4 潘友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郭永江;杨青利;;从伦理学的视角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郭永江;杨青利;;从伦理学视角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J];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03期

7 郑洁;刘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庆的实践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印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分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2期

9 李梅敬;;“外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路径[J];唯实;2010年01期

10 刘艳萍;;从“主流价值观”到“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维护与建构的思考[J];阴山学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秦行音;;全球伦理思想及其共同道德价值观教育发展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轩传树;;从主导价值观到主流价值观——试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支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胡敏中;;中国当代主导价值观研究[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唐志龙;;略论我国当代价值观的冲突及调适[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晨;;对市场体制下信仰重构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肖江;;信任文化探究——读《论语》之后[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李玲;;浅析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运用[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年

2 向阳;实现核心价值观须加大制度建设投资[N];陕西日报;2006年

3 商伟;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唐晓波;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任重道远[N];大连日报;2007年

5 李汉秋;树立核心价值观:不求立竿见影 务要持之以恒[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公方彬;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N];文汇报;2006年

7 康健;从一元伦理到多元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8 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6年

9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吴光;“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N];北京日报;2010年

10 周立文;诚与信:一个千古话题[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构建公共服务伦理基础设施[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任健;论人格的理想与自由[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付林;试探发展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与实践功能[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然然;当代中西方核心价值观差异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利;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贾宝祥;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的基本路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苹苹;试论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人格及其完善[D];厦门大学;2006年

8 凌国华;先秦德治思想视域下的当代行政伦理建设[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冠浩;卢梭的问题 康德的回答[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清;论道家哲学的环境伦理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95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5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