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规训与献祭——儒家道德观的专制主义实质
本文关键词:人性的规训与献祭——儒家道德观的专制主义实质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儒家道德律则的确立不是权利主体的自我立法、自我设准,而是人性对天道的投诚与献祭。儒家的道德君子通过对感性自我的剥夺筑起天道的祭坛,把自己变成阐释天道的符号化存在,又以天道的名义谋求把每个人都变成献祭的牺牲。通过系人性于天道,儒学在形而上层面宣布了民众的同质性,确立了君子圣人作为民众代表的资格,论证了神圣王权对社会大众进行类处理的依据。性善论论证的是"小人"被统摄的合理性,性恶论强调的则是"小人"被规训的必要性。儒学是王权主义政治思想武库里最有效力的装备,它所追求的"修德归道"实际上是向绝对者的主动投诚。
[Abstract]:Confucian moral law is not established the right of the main self legislation, self design, but the surrender of heaven and human sacrifice. The Confucian moral self deprivation of emotional gentleman by the altar of heaven built,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existing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of heaven, in heaven's name to bring everyone into the sacrifice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sacrifice. In heaven, the people in Confucianism announced the homogeneity of the metaphysical level, established the gentleman sage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ublic qualifications, demonstrates the divine kingship for treatment on the public basis. The goodness of the argument is the "villain" by unifying the rationality, evil emphasizes the "villain" is the necessity of discipline. Confucianism is the kingship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arsenal of the most effective equipment, it is the pursuit of "virtue to Tao" is actually the absolute initiative to surrende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70024)
【分类号】:B82-092
【正文快照】: 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把达成社会美好秩序的可能性建立在统治者的道德修为上,因而儒学被视作求仁取义的君子之学、圣人之道。每当社会道德水平全面沦丧之时,儒学总被推出来作为济世救人的灵丹妙药;现代新儒家及其追随者更是把传统儒家的道德学问标举为崇高人格的基石,自由精神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J];学术月刊;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雅菲;张红跃;;浅析阿多诺的“中介”范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5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朱振林;;阿多尔诺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关联[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10 王婷;;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刘怀玉;;从Praxis到Poiesis——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本体论理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乔国强;;用异端向正统挑战的阿多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王有全;;高职教育功利性的分析[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杨丽婷;;“虚无主义”及其争辩:一种思想性的梳理[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士部;;实践美学的新变:新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中国化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永坤;传统辩证法的解构与批判的辩证法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7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静;“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汪巳博;当代辩证法的宽容精神[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7 郭春明;孤独意识的时代凸显与现实关切[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琦;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圣洁;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沈长云;;由史密簋铭文论及西周时期的华夷之辨[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王辉;史密簋释文考地[J];人文杂志;1991年04期
3 李宪堂;天保灵台考[J];史学月刊;2003年04期
4 唐楚臣;葫芦、向天坟及昆仑新解[J];思想战线;1996年01期
5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年05期
6 艾兰;;“亚”形与殷人的宇宙观[J];中国文化;1991年01期
7 李学勤;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碧霞;;从伦理学的视野探究中国“山水实景音乐剧”[J];音乐创作;2012年04期
2 乔瑞雪;;电影《最爱》中人性道德价值取向的审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杨涛;;从“路程”到指南看道德观的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4 罗玲;;试论日本英雄神话中的非合理性思维[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5 沈章明;;“万历十五年”的道德危机[J];中国德育;2014年07期
6 钱晓娟;;浅析沈从文与福克纳笔下的女性[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8期
7 杨玉霜;;马克思恩格斯荣辱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J];文史博览(理论);2013年06期
8 王俭;孔子道德观的时代效能[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赵明;;鲁迅的道德观[J];大家;2010年16期
10 张梅静;杨兆清;;从《水浒传》的招安结局看宋江的道德观[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1395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