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与布伯关于生态伦理的分歧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列维纳斯与布伯关于生态伦理的分歧及启示 出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列维纳斯和布伯关于生态伦理的分歧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又一形态。为了化解主客模式对自然的客体化和工具化,布伯主张超越主客关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列维纳斯批判布伯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列维纳斯对布伯的质疑,主要以非对等的非对称关系为前提。通过对此质疑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以平等的非对称关系为前提能够建立一种以人的责任为中心来回应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生态伦理。
[Abstract]: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vinas and Buber on ecological ethics are yet another form of the debate between human centralism and non - human centralism .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基金】:北京化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生命伦理原则的责任基础(QN0919)”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在生态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自然的价值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有因其自身而被尊重的内在价值。人类中心主义拒绝此主张,认为价值来源于主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只是客体,所以只有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姜勇,和震;“注视”与“倾听”——对当代两种教育研究范式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高长江;;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维[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4 程芳;张丹丹;;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探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唐名淑;;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0期
6 倪萍;;一出偶像崇拜的荒诞剧——关于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J];沧桑;2010年04期
7 刘娜;;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看多媒体外语教学[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张少美;;生态美学对“复魅”的期待[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袁先来;德里达的解构与西方现代宗教社会学重构[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4期
10 庄莉莉;;让德育走进真实生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林;;从“它”到“我们大家”——史密斯论宗教对话的六重境界[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3 王艳华;;精神的相遇 灵感的闪现——记数学课堂中的对话[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传峰;;经济—伦理—环境的生态建构——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应然选择[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荀明俐;从责任的漂浮到责任的重构[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肖寿华;中学生物对话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郝欣;中职数学课堂中开展“说数学”活动的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道彬;个别化教学的实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苗苗;论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文文;论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及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东靖;保罗·弗莱雷的教师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洪;关于构建“生态伦理经济”的几点想法[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叶平;生态伦理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传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田海平;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洪波;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5 彭锦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6 丁祖荣;朱棣;;论生态伦理与环境消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7 刘小勤;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潮理论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吴妍,赵哲远;论生态伦理及其价值取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吴细玲;对三明市企业生态伦理的思考[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0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生;罗艳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众生态伦理教育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把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3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姜t,
本文编号:1396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