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康德与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评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7:36

  本文关键词:康德与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评析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康德 施莱尔马赫 德性 幸福 至善


【摘要】:至善问题或者说德性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康德和施莱尔马赫伦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二人对该问题的看法却迥然不同。康德论证了德性和幸福虽然具有不同性质,但是仍然可以作为至善的两个要素达到协调一致。施莱尔马赫严厉地批判了康德把二者联结起来的做法。他认为德性与幸福是相互冲突的,至善只有排除经验性的幸福要素,与道德法则相一致,才能真正有意义。康德和施莱尔马赫的至善学说都既有深刻的洞见,又有明显的缺陷,比较二人观点的得失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德性与幸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question of the supreme good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happiness is the core concern of Kant and Schlermach ethics. Kant argues that virtue and happiness are different in nature. But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achieve harmony as two elements of the greatest good. Schleimacher severely criticizes Kant's practice of linking the two. He believes that virtue and happiness are mutually conflicting. Only by excluding the experiential elements of happiness can the supreme goodness be truly meaningful. Both Kant and Schlermach's doctrine of the greatest good have deep insights and obvious defects.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happines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通向至善之途——德国古典伦理学中的德福之辩及其现代启示”(13YJC720047)
【分类号】:B82
【正文快照】: 至善问题或者说德性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该问题在德国古典伦理学家康德和施莱尔马赫那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们都想建立一套完全理性的伦理学体系,都把德性看做是人的理性能力的体现,从而把它与具有经验内容的幸福概念区别看来。如此一来,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王强;;道德哲学的三种悖论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古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高剑平;;追问技术与伦理[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华;;两种文化的理性解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杰;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宗霞;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燕琳;;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善”的内涵及类型[J];华章;2008年07期

2 杨建兵;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实现范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钱昌照;;西方伦理中的至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书娜;;论斯多亚派的伦理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金玉双;刘倩;;简析斯多葛学派的伦理思想[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3期

6 尹怀斌;;论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J];道德与文明;2010年04期

7 冯显德;;康德至善论研究综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8 王啸;;论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14期

9 刘伏海;;康德伦理学形式主义的实质和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10 刘伏海;;康德伦理学形式主义的实质和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戴兆国;;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溢木;;人本与德性的交替:古希腊经济伦理思想主要特征——以古希腊两部史诗为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江畅;;幸福、和谐、智慧与优雅:当代幸福主义的视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汤建荣;;朱熹的诚信思想与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吕健;赵伟;;孟子道德自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7 黄富峰;;论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廖申白;;知“道”的良知——对孟子良知论的一种阐释[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志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十五大热点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圭武;市场经济的德性基础[N];海南日报;2011年

2 胡瑶;机器人也要有“德性”[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尊严是外在存在与内在德性的统一[N];中国社会报;2010年

4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华东师范大学 杨国荣;从知其善到行其善[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詹世友;德性与法治精神的融合[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 曾军;以学养德[N];光明日报;2011年

8 吕耀怀 曹志红;走向德性伦理[N];光明日报;2001年

9 张朝松;道德的价值视域[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2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治华;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小锡;经济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德龙;先秦时期“德”观念源流考[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李华忠;善的支撑[D];吉林大学;2012年

8 何松旭;为什么需要道德?[D];浙江大学;2011年

9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文;康德伦理学的确立及责任、自由范畴探析[D];安徽大学;2002年

2 齐志宇;实现正义过程的“伤害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3 吴桂花;德性与教化[D];南昌大学;2005年

4 朱超博;快乐、德性与创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丽华;消费主义价值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钟婧;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及其现代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艳琴;财富、幸福、德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杜宇鹏;西方伦理学中的幸福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田坤;儒道道德观的冲突与互补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刘莉;道德养成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6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06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3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