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内在背反及其现代效应——从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看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内在背反及其现代效应——从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看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亚里士多德一方面通过一种经验主义的辩证法讨论实践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在论述至善作为一种内在的合目的性时又预设了一个形而上学前提,这导致亚里士多德在面对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时态度暧昧,陷入一种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导致这种内在悖谬的理论根源在于亚氏没有明确区分知识论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形而上学,进而没有区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至善与经验意义的具体个别的善。这种混淆会导致仅具有知识论意义的具体的善的充当形上的善,即具体的善的僭越,同时也会模糊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的界限,从而导致美德的恐怖统治。
[Abstract]:On the one hand, Aristotle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through an empiricism dialectics, on the other hand, he presupposes a metaphysical premise when discussing the supreme goodness as a kind of intrinsic purposeful. This led to Aristotle's ambiguous attitude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is internal paradox lies in the lack of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the metaphysics of ethics. Then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etaphysical meaning of the best and the empirical meaning of the specific individual good. This confusion will lead to only the knowledge of the meaning of the specific good as the metaphysical good, that is, the overstep of the specific good.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blu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ood of the society, thus leading to the reign of terror of virtue.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2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1YJC720043)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552149) 黑龙江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分类号】:B82-09
【正文快照】: 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纠结,似乎并非西方传统哲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完全现代的问题。在西方哲学整个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莫过于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联。且不说20世纪形而上学与伦理学各自的窘迫局面,就连现代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分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安庆;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宋一夫,施德福;论社会结构的对称与非对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中江;;进化主义与中国近代的保守、渐进与激进[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5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培文;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廷惠;微观规制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3 何晓霞;卢梭的浪漫主义[D];湘潭大学;2002年
4 王俊;存在话语与历史回归[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房尚文;论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娟;论现代性问题:超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昆;关于社会转型期公正问题的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范广垠;治理腐败——制度他律与道德自律的非均衡性[D];苏州大学;2003年
9 肖意贞;社会群体主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罗卫红;内部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D];湘潭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周兴;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其俊;;法的正义观与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正义观的比较[J];学理论;2011年24期
2 王源;;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关于“善”和“幸福论”的解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3 吴秀莲;;实践性——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主要特征[J];兰州学刊;2011年06期
4 郭富余;;《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正义》读后感[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5 ;中韩学者对话“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J];杭州(我们);2011年04期
6 梁卫霞;;当代托马斯·阿奎那德性伦理研究的视阈[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7 屈荣;;论亚里士多德的“自制”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责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10期
8 段素革;;意志软弱何以可能?——哈里·G·法兰克福自主性理论框架内的道德心理学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1年04期
9 邓安庆;;论莱布尼茨的伦理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王宽;;塞内加:为什么愤怒是可以用理智治疗的[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探析及其当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玮;;亚里士多德与当代美德伦理学[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梁晓杰;;农民教育布尔乔亚——卢梭与农民的现代道德主体性[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秦越存;;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践哲学进路[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戴兆国;;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起源和理论转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李建华;;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7 姚国宏;;论葛兰西的知识道德集团理论及现实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10 秦裕;;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一个突破[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伯冲;优秀是一种习惯[N];解放军报;2007年
2 邓安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守国之度 在饰四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4 王海明;为什么公正的道德价值比仁爱宽恕无私更重要[N];学习时报;2007年
5 张志丹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有“财”,就“富”了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赵晓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动力源于利他[N];中国企业报;2007年
7 陈泽环;学说史中的应用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7年
8 陈泽环;当代德国经济伦理学定位[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易杰雄;西方哲学为何推崇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邢贲思;理性、正义和善[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3 熊洁;道德金律之解析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4 沈国琴;道德与幸福[D];浙江大学;2010年
5 蒋龙祥;道德的空间与政治的属性[D];吉林大学;2007年
6 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8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9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艳秀;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彦斌;追寻美德[D];西北大学;2009年
2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艾娣;论麦金太尔的德性观[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钟婧;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及其现代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凌;论运气与道德责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杨淑英;麦金泰尔德性思想的现代性批判之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律律;亚里士多德自制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智超;美德与规范—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两个维度[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王蕾;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探析[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10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1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