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哲学关系辨析

发布时间:2018-01-31 14:49

  本文关键词: 网络道德 现实道德 哲学关系 辨析 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的体现,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处于一种不断生成、转化、发展与超越的过程当中。其对立性体现在二者之间内涵与特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道德主体身份、角色、时空结构、道德心理情境、话语体系及道德行为公共性不同。其统一性体现在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都具有虚拟与现实的二重性,都是人的超越性本质力量的体现;现实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基础性的建构与影响,网络道德对现实道德具有批判、解构与辩证超越的有序变异功能,只有当二者协调发展时,才能实现道德秩序的和谐。
[Abstract]:Network morality and realistic morality are the embodiment of people's social attribute and natural attribute in the network and real society. They are both opposite and unified, and they are in a kind of continuous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its antagonism is embodied in the difference of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m,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identity of moral subject, role, space-time structure and moral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The unity of discourse system and moral behavior is embodied in the fact that both network morality and realistic morality have the dual nature of virtual and realistic, and they are both the embodiment of the transcendent essential power of human being. The realistic morality has the basic construction and the influence to the network morals, the network morals has the order variation function of criticizing, deconstructing and dialectical surpassing to the realistic morals, only when the two develop harmoniously. Only then can the harmony of moral order be realized.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分类号】:B82-02;F49
【正文快照】: 研究网络道德,必须面对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性问题就是其与现实道德的关系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网络道德源于现实道德,但其在主体生存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组织环境等方面,与现实道德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和独立性;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道德受制于现实道德,是现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伟;网络道德:非实存的规范体系——兼论“网德”[J];社会科学;200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8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忠权;;对城市弱势群体“话语政治”的一种探讨——以Z市某街区广场毛泽东话语角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韩云波;;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申仁洪;;论中世纪基督教课程理念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黄莉萍;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别淑花;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邹一斌;中学语文教学落实生命教育刍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杨金运;;关于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4期

3 韦吉锋;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及其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2期

4 张应强;李峻;;生存论转向与当代教育研究范式变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5期

5 马宁;;社会生存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6 韦吉锋;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郑志发;韦吉锋;;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9 丁宏;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6期

10 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丁元竹 张强 张欢;[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4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5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姚黎明;论人的虚拟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彭国平;生存教育的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于维艳;数字化对心身关系问题的拓展[D];东华大学;2007年

4 杨军;虚拟哲学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磊;虚拟思维视野中的网络化生存[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亚静;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两个层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2 廖传景;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教育[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叶青春;道德动机与政府的伦理责任[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3期

4 许玉乾;;过渡哲学: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重新审度[J];哲学动态;1988年03期

5 丁越华;现实道德日益理性化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6 刘光明;论对现实道德状况的评价标准─—兼评《道德爬坡论》[J];道德与文明;1995年03期

7 班婕,陈震;现实与虚拟的互动——网络道德问题略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李承贵;;宗教与哲学的分合及其未来关系之走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9 伊继东,王芙蓉,王昆来;加强和改善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王桂兰;;卖米“搭砂”与道德宽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西安;;读者与编者:一个不能稍有模糊的哲学关系[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2 杨大春;;德里达论他者的命运——从哲学与非哲学关系看[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兰珍;潘洪林;;论瞿秋白的科技观[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4 卢文远;;让张载关学思想惠达于民众[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罗平;;道德层次认知的偏差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和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敖海华;苗海强;曹海涛;;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探析——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凸显[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敖海华;苗海强;曹海涛;;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探析——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凸显[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军;赵钟晖;;竞技体育谋略概念辨析[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9 戎嘉隆;;高压线铁塔结构的刚度设计、演变与意义[A];2008船舶防污染管理论文集[C];2008年

10 闫常人;;提高义诊疗效的哲学思考[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苏省人事厅厅长 赵永贤;发展必须解放人才[N];新华日报;2004年

2 高旭东;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概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吴洪刚;“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反思[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4 石介;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标杆[N];宝鸡日报;2006年

5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何艺;网上道德秩序亟待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廖小平;简论道德榜样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2年

7 柏高;追忆如烟往事[N];海南日报;2004年

8 刘涛;校正理性认识的坐标[N];中国国防报;2002年

9 刘莲;心理医生离你有多远[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10 梁周敏;道德的精神支柱[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2 朱永辉;试论诗与哲学的关系—关于“言意之辨”的深层追问[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3 苏丹;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哲学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赵金晶;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董瑞;回归自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皇甫志芬;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反对“哲学”?[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志先;多重解构的游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小慧;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探讨[D];兰州大学;2009年

9 韩双;人工生命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国辉;论道德宽容[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9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79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