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良动机到双重动机——对休谟道德动机观转变脉络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 道德动机 善良动机 道德感 道德情感 同情 理性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人性论》中,休谟认为德行是有别于道德感的善良动机的外在标志,造成了道德动机和道德评价依据之间的裂痕;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他以道德情感为基础融合了道德感与道德动机之间的裂痕,继而提出了仁爱和自爱相结合的双重道德动机观点。完整理解的休谟道德动机观对明了西方现代道德理论的局限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I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ume thinks that virtue is the external sign of good motiv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moral sense, which causes the rift between moral motivation and moral evaluation basis. In the study of moral principles, he combines the rift between moral feeling and moral motivation on the basis of moral emotion.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view of double moral motivation which combines benevolence and self-love. The fully understood Hume's view of moral motiva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western modern moral theory.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非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如何可能”(GD11CZX01)
【分类号】:B82-02
【正文快照】: 对于休谟的道德理论,罗尔斯认为:“……需要把知识的问题以及我们是如何认识道德区别的与动机问题以及究竟是什么推动我们去遵照道德区别去行动的问题区别开来。”[1](P180)也就是说,应该将道德区别的依据和道德动机区分开来。从学理来看,这种区分是必要的,但不可否认两者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姜智红;;休谟怀疑主义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方一帆;;论行政忠诚的困境与培养途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陶富源;物质概念三种涵义的区别及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建文;;论产权制度的伦理意蕴[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罗本琦;司法公正的实质及价值评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关巍;;休谟对理性主义道德论的反驳和情感主义道德论的建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凌斌;;经济运行的法律影响:科斯框架的一个理论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淑芹;;社会公德制度化建设的价值理由[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杨伟清;;社会公德:范围与特征[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欧阳恩钱;钭晓东;;论海洋灾害的适应:从环境保护与灾害应对法制统筹展开[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10 王庆华;;公共预算与分配正义[A];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第一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翟晓燕;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论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任德新;张芊;;论道德情感对道德理性与道德意志的驱动[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3 郁乐;;试析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的理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邓泽球;简论情智差对道德活动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于伟峰;商植桐;;《论语》之荣辱观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藏晓娇;;康德论道德的起源[J];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7 吴妙玉;;心存善念即能善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8 吴刚;简论西方近代经验派道德情感主义[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9 萧疆;付苓;;论道德自觉与道德底线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10年12期
10 袁勇睢;;论道德情感[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其沛;;关于品德心理几个问题的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郑丹平;;追求崇高——从孔子主体性道德观说开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李文演;;从克己复礼观看孟荀道德教育论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谭佛佑;;王安石德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易;刘yN;;试析儒家的品德养成论[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葛荣晋;;孔子论“仁”及其现代价值[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蔡松根;;子女不教谁之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肖立斌;;多维度诠释道德的信仰基础[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偏执的布道者[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深圳大学文学院 王晓华;有些人为什么淡漠了羞耻感[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沙川;世俗人文主义与道德底线[N];中国保险报;2002年
4 主持人 蒋昌健;寻找“利他”与“利己”的合宜点[N];文汇报;2009年
5 朱四倍;“孝德教育”与复古倒退无关[N];安徽经济报;2004年
6 李和佳;“人道·责任·正义:‘5·12地震’伦理学高层学术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08年
7 上海交通大学 胡海鸥 教授;道德行为有很强的效用[N];上海金融报;2002年
8 实习记者 刘雯飞;审视商业道德:如何让企业更有社会责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谭长富 罗建文;简谈制度伦理建设[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李虹;羞耻感功能论[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3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及其对中国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匡宏;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与理性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蒙冰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9 沈国琴;道德与幸福[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训锋;论康德的道德情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军;道德情感与道德实践[D];吉林大学;2006年
3 姜俊杰;卢梭道德情感教育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赵丹;休谟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恒君;浅析休谟道德情感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杜修望;论道德素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代东;托马斯·斯坎伦的道德契约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陈晓曦;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论证及其旨趣[D];复旦大学;2008年
9 冀艳丽;莎夫茨伯利的道德情感论[D];复旦大学;2009年
10 申亚沛;当前我国道德冷漠现象的伦理学探析[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9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79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