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池田大作的“慈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8-03-16 20:18

  本文选题:慈悲与利他 切入点:慈悲的正能量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佛教慈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的利益与幸福做贡献的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伦理的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的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榃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的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的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的正能量,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Abstract]:The essence of compassion in Buddhism is mutual help and mutual respect among people. It is an altruistic spiri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interests and happiness of others. It is also the moral standard of Buddhist ethics of compassion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The practice of compassion is also the creation of valu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gnity of lif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value is the practice of "altruism"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compassion". To practice in the origin of the society, the idea of advocating ethical and moral customs ha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the good, upward and nobl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society.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B82-0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群芳;《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3 魏博辉;历史地解读“我们”与“自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刘福森;;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福森;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持[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6 郭建宁;新文化保守主义论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彭松乔;生态变相:《老残游记》艺术观照方式解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志清;自然环境的生态优越与盛唐山水诗派的生态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胡发贵;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刍论[J];道德与文明;2003年04期

10 柴艳萍,王晓路;调整伦理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道德与文明;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管遵华;;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观与现代企业管理[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2 程建新;;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郑波;;政府发展:脉络与路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孔冬;管理生态学[D];苏州大学;2003年

5 马欣川;中国企业家素质测评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方巍;环境价值论[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小青;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龚举善;走过世纪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学红;普世伦理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杜萍;现代化中历史悲乐论论争及其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马卓;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曾广波;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7 苗俊玲;论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潘建红;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治武;构建“全球伦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21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21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