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中国古代德育中诗性话语的独特优势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03-27 15:49

  本文选题:诗性话语 切入点:道德教育 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0期


【摘要】:诗性话语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艺术化的重要形式,体现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文化传统优势。中国古代诗性话语蕴含着诸如文质统一、辞以达意、风清骨峻、音律优美、借景喻理、风趣幽默等艺术特征,体现出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的高度融合、审美活动与道德教育的相互提升、道德教育与道德启蒙的双重关照等独特道德教育功能。这对当代道德教育很有启迪:在构建具有中国气质的道德教育话语方面,有利于改变当前道德话语的单一性与抽象性;在道德教育目标上注重人格完善,有利于避免功利性和短期化。
[Abstract]:Poetic discours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artistry in ancient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which embodies the ultimat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h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advantage. The artistic features, such as beautiful rhythm, beautiful scenery and humorous humor, reflect the high fusion of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cognition,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moral education. The uniqu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dual car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oral enlightenment, is very enlightening to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discourse with Chinese temperament, it is helpful to change the singularity and abstractness of current moral discours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fe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to avoid utilitarianism and short-term.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4JDSZK103)
【分类号】:B82-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平;;缺类现象的背后:中西史诗文类之衍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2 黄燕;;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选择——兼论广告语翻译之价值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史素昭;;唐代自传论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马永华;;《论语》对私德与公德的论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史素昭;独善和兼济相交织,知足与保和相融合——试论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6 李福珍;;试析中餐菜名的文化特征及其英译(英文)[J];海外英语;2010年09期

7 赵晓峰;;公私观念与传统中国农民的行为逻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王少娣;;林语堂的东方主义倾向与其翻译的互文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许总;;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陈旋波;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J];江海学刊;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林英;回归生活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出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朱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3期

3 杨桂兰;论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龙柏林;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J];学术交流;2003年10期

5 戴钢书;“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第29届年会”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6 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7 徐建华;折射[J];新长征;2005年08期

8 胡小星;谢峰;;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党史文苑;2005年22期

9 唐汉卫;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20世纪下半期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刘卓红;王夏冰;;关于东亚道德教育的思考[J];探求;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A];第四届“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颁奖暨老教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建萍;;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尝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华中;;浅谈学校与家庭联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国君;张树立;李彤辉;;运用传统美德故事进行道德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6 王晶;;和谐社会语境下道德教育的困顿与克服[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8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米世雄;;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尝试[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10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王立东;略谈红色旅游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上)[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首席记者 李倩;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3 王丽英;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卧 松 编译;看日本小学开展道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N];福建日报;2003年

6 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特征[N];光明日报;2004年

7 孙智;全社会都来关注道德教育[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8 王勤;道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N];浙江日报;2001年

9 于正江邋张晓义;要坚持不懈开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报;2007年

10 唐爱民;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意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先军;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6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亭智(Tran DinhTri);佛教道德教育与越南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欣;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红科;走向理解的道德教育[D];广州大学;2008年

3 刘亭亭;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邱勤;析道德教育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立;加强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曾巧林;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韦京利;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倩;中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春兰;智力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10 连万桂;我国慈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72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72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a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