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支点——从佩珀的红绿联盟理论看“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基础
本文选题:美丽中国 + 生态马克思主义 ; 参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具象化表达,它的建构是一场涉及价值思维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和具体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这就需要一个恰当的道德依据,也即以生态伦理基础作为支撑。目前我国的生态伦理学以引进、移植西方绿色生态理论为主,缺乏自身的价值立场,因此摆脱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束缚、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生态伦理,是"美丽中国"能否实现的哲学依据和迫切需求。佩珀的红绿联盟理论立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从制度公正、新型"人类中心"价值观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为建成"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Abstract]:"Beautiful China" is the goal and concrete expre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s construction is a great change involving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value, the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 specific way of life, which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moral basis.Namely take the ecological ethics foundation as the support.At present,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our country mainly introduces and transplants the western green ecological theory, and lacks its own value stand. Therefore, it gets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and constructs a kind of ecological ethics in the Marxist theory pedigree.It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urgent ne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iful China.Pepper's theory of "Red and Green Allianc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Marxism. It provide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beautiful China"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stitutional justice, new value of "human cen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现代科学革命、信息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2BZX020)之研究成果
【分类号】:X2;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富君;;重返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红色”批判理论[J];前沿;2011年05期
3 乔瑞金;李小红;;不可颠覆的主体——对佩珀理性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王雨辰;;环境伦理学价值立场的转换:从西方化到中国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悲哀的牧羊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陈越红;裴磊;;电影声音技术:人类思维的外化显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韩永学;“后结构主义”思维框架下的企业生命有机体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汪树东;;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6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7 包庆德,王金柱;生态伦理及其价值主体定位——从《新华文摘》文献反响看生态哲学的研究进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殷华成;;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当代反思[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刘美凤;王春蕾;徐恩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必要性及其评判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阳淼;《老子》中“物”的生态价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林峰;;从生态哲学角度解读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杜中;张忠国;茆培智;宁晓娜;鲍志伟;;鸭绿江(辽宁段)健康评估体系建设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6 杜中;;鸭绿江(辽宁段)健康评估体系建设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张东辉;;心灵状态最重要——谈目前大学教育的弊端[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吕一河;傅伯杰;陈利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从两难到双赢及其现实途径[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郭鹏;;从技术进步看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政治理论教育[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10 徐清;;生态批评的价值与阈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8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陈f^;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衍变: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胡立功;《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8 戚海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熊星;湿地公园的深生态价值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天唯;政府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戴维·佩珀,刘颖;论当代生态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4期
2 王雨辰;;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5期
3 曾文婷;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4年01期
4 陈学明;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承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杨静;;威廉·华兹华斯生态伦理思想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张杰;;生态价值观的前提批判[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王凤珍;“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王庆卫;李岚;;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吴玉敏;;推进生态伦理学研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年04期
7 余谋昌;;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8 王晓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重构[J];学理论;2010年04期
9 杨立新;王丽;张新宇;;论当代中国生态道德的思想渊源[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1742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4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