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性之昭及其实现
本文选题:人 + 关系 ; 参考:《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摘要】:人的生理特性、社会存在性和循环发展性决定人之间具有互为存在前提、相互的心理依托、相互的价值确认和相互的自我存在及价值实现之存继关系。这决定且要求人必须有德性之昭。这种德性之昭是社会及其个体健康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实中,应设法促使这种德性之昭的实现,以消弭社会生活或人的存在状态的碎片化。
[Abstract]: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existence and circulatory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determine the premise of mutual existence, mutual psychological support, mutual value confirmation, self-exis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existence and realization of value between people.This decision also requires that one must have virtue.This virtu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healthy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ts individuals.In reality, we should try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virtu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fragmentation of social life or human existence.
【作者单位】: 武警学院管理系;
【分类号】:B82-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宝俊,,陈亮;思维的局限与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庆;;浅谈“熵定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3 张谦;;人际信息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6年17期
4 余松龄,文姬;控制论在犯罪人分类中的应用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李海芸;;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谈人体体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汪丹;周建轮;;系统构建高校学生党支部干部教育培养长效机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6期
7 倪荫林;;人类社会终极目标追求问题考辨——基于人类社会行为机制的分析[J];理论导刊;2011年12期
8 李立本;竞争观与和谐观[J];洛阳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9 倪荫林;逻辑教学改革也要实事求是[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8期
10 吴东生,刘波;系统科学与社会经济的预测规划[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2 郭健;突变理论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3 章红宝;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王瑷玲;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及其项目后评价研究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李峰;企业自适应能力管理集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春红;西北地区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叶立国;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建及其哲学思考[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欢欢;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丽花;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元魁;论系统论视角下的篮球运动基本规律[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郝继锋;矿井自然火灾的突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6 郭健;基于突变理论的复杂系统的脆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 潘胜;信息负效应引起的关于信息环境优化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蕾;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韦见凡;制约CUBA发展的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王飞;技术进步与产业嬗变互动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长华;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胡宗健;“人”与“人性”论析[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范竹增;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的文化考察[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李素梅;诚信建设中的若干关系[J];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06期
5 王海峰;诚实信用原则与市场行为[J];甘肃农业;2003年06期
6 张丽玲;天人关系的伦理学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李佳;;略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J];台声.新视角;2006年01期
8 赵冬;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J];道德与文明;1999年06期
9 马永庆;论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J];东岳论丛;2000年02期
10 曾建平;生态伦理视野中的人类观[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玲;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升华[D];东南大学;2005年
2 黄菁;养成与反哺[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阿布都如·苏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关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2 曾德伟;检举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军红;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家庭关系[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春玲;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意义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红;论生态伦理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鞠国堂;论善的和谐本质及其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安娜;何为好生活?[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5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6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