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网络乱象的伦理拷问

发布时间:2018-04-19 17:46

  本文选题:网络社会 + 网络乱象 ; 参考:《伦理学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网络社会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虚幻天国,本质上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延伸了的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层出不穷的网络乱象是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动态交互的结果。作为伦理危机的表征,网络乱象有其深层的现实根源。网络社会的伦理危机,从表现形式来看,既表现为观念的危机,也表现为制度的危机、行为的危机;从本质层面来看,网络伦理危机既是虚拟社会的危机也是现实社会的危机,既是"社会的人"的危机也是"人的社会"的危机,既是"传统"的危机也是"现代"的危机。构建健康的网络伦理秩序,应当坚持伦理道德"两相宜"、法律制度"两适应"、社会监管"两推进"、义务责任"两结合"等基本原则。惟其如此,"线上"和"线下"的人才能都是有德之人,"真我"和"虚我"的人才能都是守法之民,"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才能都是洁净的空间。
[Abstract]:The network society is not an illusory Heavenly Kingdom independent of the real society. It is essentially an extension of the real society and an extended reality society. The network chaos is the result of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twork society and the real society. A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thical crisis, the network has its deep realistic roots. From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ethical crisis is manifested not only in the crisis of the concept, but also in the crisis of the system and the crisis of behavior. In essence, the crisis of the network ethics is both the crisis of the virtual society and the crisis of the real society, as well as the crisis of "the people of th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crisis of "the human society",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crisis as well as "the present". "Crisis. Building a healthy network ethics order, we should adhere to ethics and ethics" two appropriate "legal system" two adapt to ", social supervision" two ", compulsory responsibility" two combined "and other basic principles. Only so," online "and" offline "people can be virtuous people," real I "and" virtual "people can be law-abiding people," cyberspace ". And "real space" can all be clean spa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学术话语的基本问题研究”(NCET-13-0433)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丁道群;肖宁;张湘一;;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2 吕本富,金鸿博;网络社会各阶层的分析[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3 孙伟平;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4 刘大椿,刘永谋;技术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困惑——以虚拟现实及其沉浸性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黄闪闪;任晓明;;网络空间道德无意识问题及相关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张一兵;实践惯性运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亚意图行为系统[J];求索;1991年01期

7 李伦;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雷;;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与趋势论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孙伟平,贾旭东;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J];哲学研究;199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丁道群;肖宁;;网络人际交往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3 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4 孙伟平,贾旭东;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J];哲学研究;1998年08期



本文编号:1774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74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