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兼爱与博爱——儒、墨伦理文化与基督教伦理文化比较
本文选题:仁爱 + 兼爱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仁爱、兼爱与博爱分别作为轴心时期儒、墨、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综合比较各自特点,我们应着重挖掘儒家仁爱的精髓,从本体与功夫和可行性方面探索"差等之爱"与"一体之仁"关系,证明儒家仁爱的宽博性,从而重新认识和定位儒家的仁爱思想。
[Abstract]:Benevolence, love and fraternity are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 Mohist and Yeh thought system in the axial period respectively. The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internal consistency in pursuing peac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However, they are analyzed from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three families of love have their own unique points in the basic foothold, the logic of occurrence, the transcendence of love and so on.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we should explore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benevolenc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d love" and "integrative benevol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Noumenon and kung fu and feasibility, so as to prove the broadness of Confucian benevolence. In order to re-understand and position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benevol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河北工程大学;
【基金】: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中西文化比较视域的20世纪美国儒学研究”(HB13WX017)
【分类号】:B8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刘红梅;;云栖埦宏的儒佛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杨国荣;;心学的意义之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陆晓华;论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训诂方法及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樊国萍;;试论墨子“名实论”对分析金融危机的启示[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8 刘丽莉;;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从王阳明的心性之学谈起[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翻翻;;浅析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正视贵阳“三创一办”[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力祥;;船山礼之形上属性辨正——以礼即理之礼与礼即气之礼之辨为视角[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学贵;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芳;论《红楼梦》中的三个女儿世界[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发荣;中国伦理文化的优良传统评议[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王兴尚;;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10期
3 郑莉;正统伦理与异端伦理──评《中国异端伦理文化》[J];求是学刊;1996年03期
4 柴文华;论中国伦理文化中竞争与和谐的统一[J];理论探讨;1997年04期
5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举办学术研讨会[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淑芹;牟海林;;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文化基础[J];伦理学研究;2010年05期
7 马庆玲;重建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有益探索──读《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J];天府新论;1998年04期
8 孙力,马伟;试论伊斯兰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回族研究;2005年03期
9 徐晓杰;延安整风精神与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肖雪慧;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建;;论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文化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孔润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构想[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3 孔润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构想[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4 王鲜荣;;德厚涵深的中国伦理文化[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5 冯明;李学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谢新敏;;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背景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毛凌滢;;论《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母题及伦理命运观[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励;;双向自立的新型代际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唐凯麟;王泽应;;毛泽东伦理思想论要[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10 薛刚凌;;行政法发展模式之检讨与重构[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艳芳;诚信是一种伦理文化[N];联合时报;2004年
2 毋凡;伦理文化 不可缺失[N];山西日报;2004年
3 王兴尚;周秦伦理与当代社会[N];光明日报;2007年
4 郑镇;探索伦理文化发展规律[N];福建日报;2004年
5 刘雪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N];光明日报;2007年
6 王鸣琦邋夏婧;宝鸡文理学院成为周秦文化研究重镇[N];陕西日报;2008年
7 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王露璐;嬗变·冲突·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8 张露;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9 北京回龙观医院 宋崇升;孝,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N];健康报;2007年
10 郭建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伦理生活[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立威;生态人格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吕占军;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2世纪末汉代与古罗马道德语言观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谢永宽;中国传统政治的文化解读[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陈万球;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翔;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玉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俊武;激扬家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夏忠龙;先秦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吴正荆;信息社会学研究内容、理论范式与学科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社会转型视野下中小学教材的伦理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王芳;《史记》伦理文化探微[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桂秋;伦理文化与科技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云水;吐蕃伦理文化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5 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玉环;论精神生态问题的根源与解决策略[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聂华;交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伦理缺失及其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桂亚珍;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文化[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艳玲;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崔江宁;入世之后的中国广告管理文化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97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9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