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告子人性论辨析

发布时间:2018-05-16 20:52

  本文选题:告子 + 性无善无不善 ; 参考:《伦理学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朱熹、牟宗三和唐君毅都倾向于把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等同于性可善可不善论。针对这种倾向,本文首先分析这几位哲学家对于告子人性论的理解及其存在的困难,初步澄清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性可善可不善论在人性设定上的差异,即性可善可不善论所隐含的人性论可以是性无善无不善论,也可以是性善论、性恶论乃至善恶潜在混合论。然后通过考察和辨析告子的仁内义外学说,揭示它与性无善无不善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借此呈现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性可善可不善论在善恶产生途径上的差别,即性可善可不善论认为一个人的善恶是由环境造成的,而性无善无不善论则认为一个人的善与恶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本性,所以告子有不动心养气之说。
[Abstract]:Zhu Xi, Mou Zongsan and Tang Junyi all tend to equate the theory of sexual good with that of sex. In view of this tendenc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hese philosophers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preliminarily clarif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eory of whether the nature is good or not and the theory of whether the nature can be good or not. That is to say,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mplied by the theory of good or bad of nature can be the theory of no good or bad of nature, or the theory of good of nature, the theory of evil and even the theory of potential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Then, by examining and discriminating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exterior,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the theory of no good and no bad of nature, and thus pres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eory of no good of nature and the theory of good and bad of nature. That is, the theory of good or bad of sex thinks that a person's good or evil is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 while the theory of no good of nature and evil of nature think that one's good and evil depend on how one treats his own natur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经典诠释与哲学创新”(IFYT1213)
【分类号】:B8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晁福林;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J];文史哲;2004年02期

2 彭岁枫;“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新解[J];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灿;;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付长珍;宋儒境界的价值蕴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李新;干成俊;戴兆国;宣庆坤;;回归经典教育 倡导人文教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课程教学笔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毅;;《易·兑》之“兑”新诂[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朱洪举;;“经”应如何阐释——论徐复观的“天命”解中隐含的经典阐释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昌红;;古典诗歌基本阐释原则刍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郭荣丽;;徐复观文化哲学思想略梳[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8 王冬;李军松;;薛福成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会通[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9 吴浪平;都兰军;;西学在东渐过程中的中国化——以严复对西方进化论的改铸为例[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10 房瑞丽;;《韩诗外传》与先秦《诗》学渊源关系探略[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白龙飞;邱环;;儒学变革与中国古代科技[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黄灵庚;;吕祖谦学术简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单纯;;论“新理学”体系中的法哲学思想[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于化民;;“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臧宏;;谈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两个“转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钟芳华;徐复观文化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杨军;荣US期、曾子、孟子“三乐”思想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晓波;二程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宜;论中国古典建筑之门的审美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远鑫;朱子诗歌之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晖;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林;始者近情 终者近义——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J];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2 杨泽波;孟子气论难点辨疑[J];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新慧;郭店楚简与儒家的仁义之辨[J];齐鲁学刊;1999年05期

2 王和君;;论“仁义内外”的两个理论维度对公共生活道德建设的启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李景林;;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J];中国哲学史;2006年04期

4 梁涛;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J];孔子研究;2002年05期

5 张连伟;;论《管子》的仁义思想[J];管子学刊;2006年02期

6 刘斯翰;;仁义说——《先秦仁学导论·代序》[J];粤海风;2010年02期

7 雷震;;仁义的内外、人我之争及其意义——中国历史上三种仁义观解读[J];求是学刊;2011年02期

8 陈来;;孟子的德性论[J];哲学研究;2010年05期

9 丁四新,刘琛;楚简《语丛》前三篇思想论析[J];江汉论坛;1999年10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98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98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