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德性对于规范的滋养——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对于彰显生命崇高价值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01 01:16

  本文选题:规范伦理 + 德性伦理 ; 参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在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形而上学终结和理想信念日渐式微的现实,人类自觉意识不能不重视守护道德崇高底线的生命伦理思维。而以自然人性预设和理性主体自觉为前提的西方现代伦理思维,在对于人的生命伦理的意义诠释和行为引领上,尽管有崇尚个性独立和人格自由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主客分离、价值至上、个人本位等弊端。与此不同,中国传统思维,尤其是儒家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泛伦理思维,从关注人的性命出发,坚持泛爱物的广义生命伦理思维,不仅弘扬人的德性生命,而且珍爱人乃至于万物灵灵的自然情欲生命。主张把伦理思维从主体际性推广到人与一切他者的领域。这不仅能够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建构合理的生命伦理思想体系。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strumental and economic rationality, in the face of the reality of the end of metaphysics and the gradual decline of ideals and beliefs, human consciousness cannot bu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life ethics thinking of guarding the lofty bottom line of mora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ern modern ethical think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supposition of natural human nature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rational subject,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dvocating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 and personality freedom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and behavior of human life ethic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separ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value first, personal standard and so on. Different from th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not only carries forward the virtue of human life, but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extensive ethical thinking of life, from the point of concern for human life, and insists on the broad sense of life ethics thinking of pan-loving things. And cherish human beings and even all the natural lust of life. It advocates the extension of ethical thinking from intersubjectivity to the realm of man and all others. This not only avoids the malpractice of anthropocentrism, but also helps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system of life ethics.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ZX002)
【分类号】:B8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陈海平;;困境与进路:司法改革语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9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10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勇敏;;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因素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菁;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在生命伦理中的契合[J];医学与哲学;2005年09期

2 杨豹;;当代西方德性研究综述及其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刘美玲;;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逻辑意蕴和融通之路[J];求索;2008年11期

4 姚晓娜;;追寻美德:环境伦理建构的新向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重明;;伦理视域下的我国文化软实力论析[J];学术论坛;2011年01期

6 戴兆国;德性、规范与传统[J];学术界;2003年05期

7 李琦;;论“德性伦理”研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J];当代经理人(下半月);2005年03期

8 龚天平;窦有菊;;企业伦理的德性主义进路及其条件——以所罗门的亚里士多德方式为例[J];伦理学研究;2007年05期

9 胡yN峗;吕耀怀;;从制度伦理视阈审视德性伦理之意义——兼论罗尔斯“自由优先于德性”之含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徐萍;;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规限与养成[J];中国德育;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陆通;;透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从《追寻美德》谈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宏;;医学基础上的道德理性[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5 李敏;;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德性伦理建构[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于民雄;;朱熹的“理”与道德理性[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彭林;;北京奥运 如何人文[A];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08·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8 万光军;;儒墨天命观的分梳与互动[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战国;;儒家的道德人格[A];2004年学术前沿论坛哲学分会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高令印;;序[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渠宏卿;广州“跳桥秀”:围观者的道德理性值得肯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魏琳;道德理性教育与情感因素的培养[N];重庆日报;2000年

3 吕耀怀 曹志红;走向德性伦理[N];光明日报;2001年

4 江苏镇江京口法院法官 史友兴;三分“药毒” 夺人性命![N];工人日报;2010年

5 康健;从德性伦理到制度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6 单士兵;旅游景点要实现经济与道德理性的和谐[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7 郭连久 庞庆海;建设和培育公务员精神的四种方式[N];中国人事报;2006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齐明宇 通讯员 徐建明;“差一毫米打败仗,晚一秒钟丢性命”[N];解放军报;2011年

9 冯新;夫工伤丢了性命 妻索抚慰金无据[N];法治快报;2010年

10 徐伟;拎着性命打拐[N];人民代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熊洁;道德金律之解析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3 毋丹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D];西南大学;2013年

4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苏森森;成就美德[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娜;批判与追寻[D];吉林大学;2012年

7 尹怀斌;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D];复旦大学;2010年

8 陈京伟;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袁凌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范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yN峗;道德系统中的德性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秦进;《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观探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张佳;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德性伦理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文超;论民主伦理中的领导德性[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吕丽辉;论老子的反认知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陈晓云;德性的信仰基础及其现代境遇[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盛旭;论当代生命伦理学中的德性伦理的回归[D];吉林大学;2006年

8 陈海波;美国大众化报刊时期新闻伦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欧红燕;小学教师的德性智慧及其生成[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傅艳辉;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2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62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