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孝经》中的伦理主体与礼制

发布时间:2018-06-02 22:02

  本文选题: + 伦理主体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7年02期


【摘要】:《孝经》以作为伦理原则的孝为核心,将邦国礼制与伦理主体结合在一起。在儒学发展到甚为重视孝道并已将"孝"与"仁"联系起来的思想史背景中,《孝经》以"孝"为中介,将国家礼制的必然性建立在伦理主体之中。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孝经》并非一篇以"孝道"及行孝的伦理主体为核心的美德伦理学文本,相反,《孝经》的关注点是行为取向的,是以行为与行事的规则和规范问题为核心关注点的。在《孝经》中,孝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论证它与孝德的后果亦即在位者所能得到的政治利益来达到的,而在孝德与孝德的后果之间,《孝经》又穿插进了许多对于在位者的一般行为准则与礼制上的要求,这就使得《孝经》所反映的孝道的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工具合理性的面貌,表现出一定的后果主义取向。另外,学术史上"《孝经》用夏法"的说法也需要澄清。
[Abstract]:Filial piety is the core of filial piety as an ethical principl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at Confucianism has develop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ilial piety and has linked "filial piety" with "benevolence",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takes filial piety as the intermediary, and establishes the inevitability of national etiquette system in the subject of ethic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thics,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s not a text of virtue ethics with the core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ethical subject of filial piety. On the contrary, the focus of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s behavioural orientation. It is the behavior and the behavior rule and the norm question as the core concern. I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the value of filial piety is mainly achieved by demonstr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filial piety, that is, the political benefits to the incumbent. Between the consequences of 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ntersperses with many general rules of conduc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tiquette for the incumbent, which makes the value of filial piety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more present as a tool rationality. Showing a certain trend of sequelism. In additio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filial piety" in the use of Xia Law, also need to clarif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儒藏中心;
【分类号】:B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兵;;今古《孝经》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舒大刚;;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6年04期

3 冯静;;《孝经》的德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8年20期

4 杜娟;;1978年以来《孝经》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3期

5 吴点明;;试析《孝经》的现代意义[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6 史少博;;《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J];学术交流;2008年09期

7 史少博;;《孝经》的现代意义阐释[J];兰州学刊;2008年10期

8 马志勇;;浅析《孝经》中“孝”的制度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9 陈壁生;;明皇改经与《孝经》学的转折[J];中国哲学史;2012年02期

10 张付东;;晚近广东学者的《孝经》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克良;;《孝经》“孝道”与古代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萍;;读孔子《孝经》后对“孝”的几点思考[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志民;;孝道[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王树声;;孝是作人之本 治国之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刘巧利;;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志杰;不妨读读《孝经》[N];汉中日报;2007年

2 张京华;《孝经》:承接伟大的文化传统[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桂钿;挖掘传统道德的时代新内涵[N];北京日报;2011年

4 主讲人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张雁 整理 本报记者 颜云霞;百善孝为先,回归教育的本质[N];新华日报;2014年

5 杨恒;从“不远游”到“常回家”[N];甘肃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渠延梅;《孝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3 刘明月;二十世纪《孝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吴娟;《孝经》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5 董杰;《孝经》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

6 屈英哲;唐玄宗御注《孝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7 李启;《孝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玉霞;《孝经》的思想及其背景与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祯t,

本文编号:1970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70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1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