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以西方伦理学为视角
本文选题:幸福 + 德性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3年03期
【摘要】:道德原则问题实际上就是善恶的区别问题。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的对立:立足于自然这一道德前提,从普罗泰戈拉到杜威的一批伦理学家认为,人性在于人的感觉性、经验性,道德的基础在于人的自然本性,满足人的自然欲望,追求世俗的幸福生活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德性不过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一个必要且有效的手段;立足于自由这一道德前提,从苏格拉底到麦金泰尔的一批伦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理性,正因为有理性,所以人可以不受自然法则的制约而自由地追求德性,追求德性才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总体上,幸福与德性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是绝对的。
[Abstract]:The question of moral principle is in fac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ood and evil.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thical thought, there are always two opposing viewpoints: based on the moral premise of nature, a group of ethicists from Protaigella to Dewey believe that human nature lies in human sensibility and experience. The basis of morality lies in the natur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the satisfaction of human natural desires, the pursuit of secular happiness is good, otherwise it is evil, virtue is only a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the happiness of life; Based on the moral premise of freedom, a group of ethicists from Socrates to MacIntyre believe that the essence of man lies in the rationality of man, and that it is because of reason that man is free to pursue virtue without the restriction of the laws of nature. The pursuit of virtue is good, otherwise it is evil. In general, the unity of happiness and virtue is relative and absolute.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分类号】:B82-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燕琳;;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善”的内涵及类型[J];华章;2008年07期
2 杨建兵;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实现范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钱昌照;;西方伦理中的至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书娜;;论斯多亚派的伦理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金玉双;刘倩;;简析斯多葛学派的伦理思想[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3期
6 尹怀斌;;论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J];道德与文明;2010年04期
7 肖霞;;德福一致:社会公正的理性诉求[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叶文彦;高慧颖;;“囚徒困境”视角下的德福统一[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9 王啸;;论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14期
10 张方玉;;道德价值的理性建构——兼论当前伦理学科的发展[J];唐都学刊;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戴兆国;;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溢木;;人本与德性的交替:古希腊经济伦理思想主要特征——以古希腊两部史诗为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富峰;;论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江畅;;幸福、和谐、智慧与优雅:当代幸福主义的视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廖申白;;知“道”的良知——对孟子良知论的一种阐释[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志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十五大热点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吴芳;;敬畏、谦卑的生存伦理准则——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汤建荣;;朱熹的诚信思想与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瑶;机器人也要有“德性”[N];经济参考报;2008年
2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尊严是外在存在与内在德性的统一[N];中国社会报;2010年
3 宋圭武;市场经济的德性基础[N];海南日报;2011年
4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华东师范大学 杨国荣;从知其善到行其善[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詹世友;德性与法治精神的融合[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吕耀怀 曹志红;走向德性伦理[N];光明日报;2001年
8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 曾军;以学养德[N];光明日报;2011年
9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10 首都师范大学 王淑芹;消费伦理:公民社会的公共德性[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治华;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4 王小锡;经济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燕杭;从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常化的反思活动[D];浙江大学;2009年
8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松旭;为什么需要道德?[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华忠;善的支撑[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桂花;德性与教化[D];南昌大学;2005年
2 齐志宇;实现正义过程的“伤害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3 朱超博;快乐、德性与创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丽华;消费主义价值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符艳红;从人性视角论代际公平与和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建国;试论人的幸福与道德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6年
7 刘法威;伦理决策的困境与自主性[D];东南大学;2005年
8 杜宇鹏;西方伦理学中的幸福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宗巍;早期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声慧;尊重天性 培育德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3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8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