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环境正义:缘由、目标与实质

发布时间:2018-06-17 06:34

  本文选题:生态危机 + 环境正义 ; 参考:《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生态问题直接引发了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多层次矛盾,这些矛盾又直接推动了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二者作为现实缘由共同促发了环境正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可环境正义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其价值准则又应当如何确立?我们通过回溯西方正义思想史考察典型的正义诸理论后发现:西方正义诸理论在统合环境保护与社会正义双重难题方面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从而都不可能为环境正义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探究环境正义的理论实质。环境正义作为类正义是立足于类性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关系,以人、自然、社会本质统一的人的存在方式确立正义准则,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正义模型。
[Abstract]:Ecological problems directly lead to the multi-level contradictions among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which directly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both of which, as practical reasons, promot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What kind of theoretical basis should environmental justice be based on and how should its value criterion be established? By 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justice in the West, we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inherent deficiencies in integrating the dual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justice in the western justice theories. Therefore, we should re-explore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s a kind of justice, environmental justice 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establishes the criterion of justice in the way of human being, which is the u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essence. The justice model with the sustainabl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中医学院思政部;
【基金】: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选择——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2012CZX004)的阶段性成果 河南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 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斌;;环境正义作为类正义的三重根据[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王韬洋;“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影响[J];求索;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小文;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元叶;比例平等的环境正义[D];福州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修建;;自然之思: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2 闫洪洋;朱绍辉;;论我国林业行政许可制度[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4期

3 张辉;跨国公司环境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魏雷东;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王生卫;论经济法的生态价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张瑞萍;从“代际公平”理论反思民事主体制度的价值[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7 李天姝;;现代环境法的伦理道德审视[J];才智;2011年05期

8 刘兰海;;我国绿色物流的环境正义伦理观构建[J];才智;2012年05期

9 翁京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可持续发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孙雪;;对《白鲸》的生态解读[J];长城;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方政;;浅析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周忠海;;构建和谐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的视角[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贸易组织.政府.企业”WTO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湘溶;王彬辉;;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兰;;风险社会中环境正义下的立法走向:环境法的倾斜保护及其实现途径[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吴珊;;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初探[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7 胡伟;;维护和实现生态正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于静;;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晁润;;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环境法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温晓芸;;论内资“BOT”方式在西部大开发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及其作用[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曹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王继恒;环境法的人文精神论纲[D];武汉大学;2011年

5 孙晓伟;企业环境责任缺失:成因及治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陈文;生态物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胡胜国;资源环境产权融资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蒋先玲;项目融资模式及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侯成智;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参与·创新·推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姜泽平;我国开征污染税制度构想[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云文;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俊斌;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申家杰;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生态法审视[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林晖;循环经济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J];世界历史;2000年06期

2 李培超;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3 陈伟华,杨曦;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4期

4 潘岳;;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J];绿叶;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斌;;环境正义作为类正义的三重根据[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熊小青;人的生存旨趣与环境正义的理性解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本书;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陈食霖;;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陈大为;;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小说《力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杨荫冲,朱芹;也谈人类中心主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郑慧;后现代中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J];天风;2005年06期

8 夏显泽;儒家发展观的生态意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樊国华;;试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5期

10 陈俊;;当代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及出路[J];伦理学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业理;;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建设[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小红;;生态帝国主义的根源与危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周光迅;武群堂;;新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宋金华;;循环经济立法初探[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5 庄光辉;陈善科;保平;;阿拉善荒漠草地生态危机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继胜;高剑平;;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彪;;探讨网络生态危机[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9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王丹;;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危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实;生态危机———经济学的“原罪”[N];国际商报;2005年

2 刘效仁;沿海开发毁林导致生态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记者 马晓军 见习记者 吴玉萍;甘南生态危机四伏[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广心;水,,我们亲爱的水[N];江淮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冬梅;环保:公众如何变“抱怨”为“行动”[N];工人日报;2009年

6 河南大学 张纯成;构建和谐社会是走出生态危机的重大举措[N];科技日报;2011年

7 沈东坡;正视环渤海发展的生态危机[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8 李瑞芳;生态危机与人的生命价值[N];中山日报;2008年

9 李 文;从欧洲八哥入侵美国看生态危机[N];中国质量报;2004年

10 杜丽燕;“生态危机‘挑战’人道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密佳音;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D];吉林大学;2010年

2 唐钊;污染转移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晓鹏;从控制走向解放[D];复旦大学;2007年

4 严耕;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许婕;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雷芸;环境税正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文同爱;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申治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芳;论生态女性主义的环境正义思想[D];山西大学;2012年

2 滕永直;环境正义探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岑淳;马克思主义环境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11年

4 王莹;论环境正义在有差异主体间实现的困境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1年

5 冉博;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梅华;包容性增长视域下的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智平;温茨的环境正义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英;福斯特的生态危机观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9 陈寿兰;对生态危机的文化和制度思考[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巍;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评析[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0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30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e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