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以可持续观和伦理观出发的生态经济设计

发布时间:2018-06-25 10:21

  本文选题:生态可持续观 + 生态伦理观 ; 参考:《求索》2013年10期


【摘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评价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以生态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观为出发点的生态经济可持续设计,在为区域提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同时,也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针对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以传统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为支撑,结合生态经济可持续观及生态伦理观的相关观点,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生态经济规划、生态经济管理及可持续设计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和谐互补的相关方式,对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ynthetically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sign of ecological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ethics. It not only provid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thod of ecological economy for the region, but also provides a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region.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supported by the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economics,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viewpoints of ecological economy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ethics, applies ecological economic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sign consider the relevant way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al, moral and social harmon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put forward some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 China.
【作者单位】: 辽宁科技大学;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佩茹;田秀山;;人口·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2 尤晓婧;林逢春;;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5期

3 罗绒战堆;樊毅斌;;西藏与内地区域发展成本差异比较[J];财经科学;2011年10期

4 张胜军;施光;;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建设与创新[J];成人教育;2008年04期

5 薛力,吴明伟;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1期

6 卢福财,高跃华;我国煤炭产业的过度竞争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7 杨铁良;;河南省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8 李春梅;;民间艺术中安宁与慰藉的视觉形式探略[J];大家;2012年03期

9 付俊卿;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刘怀平;严如忠;俞进旺;宋正华;;国家火电NO_x总量控制区域与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分析[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振民;;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是实现企业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广桂;农民城镇迁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丁晓辉;城市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5 姜付仁;以流域为单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冯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李亚;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勇珍;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征卫;居住板块宜居性评价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乃茜;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志雄;石家庄低碳交通发展对策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1年

5 杨安文;生态文明视阈下鄂西民族地区生态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6 鲁丰先;中国省级区域生态占用的计算与分析[D];河南大学;2003年

7 陈晓楠;鞍山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李亦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宁小莉;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静;河南省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2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3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4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5 沈浩;朱海涌;;浅析新疆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J];干旱环境监测;2008年03期

6 杜斌,张坤民,温宗国,宋国君;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年08期

7 杨振,牛叔文,常慧丽,刘正广;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持续性评估[J];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8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9 杨永奎;王定勇;;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10 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范晓秋;;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洪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兼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J];教育前沿;2006年04期

2 夏修建;;自然之思: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于洋;;“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审视[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4 刘玉;;贾谊的生态伦理观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杨增和;;舜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观[J];理论界;2007年08期

6 李霞;;土家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J];民族论坛;2008年10期

7 王朕科;;生态伦理法律观的衍进[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8 李春林;;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9 曾昭伟;;论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周光迅;赵睿诗;;论和谐生态伦理观指导下的生态道德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任青;;略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培育[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义禄;;论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3 东方朔;;生态的道德观——儒家与基督教生态伦理的一个宏观比较[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赵瑞芳;;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兼谈“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实践[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青兰;;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该”——生态伦理观的新困境[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舒玉梅;;彝族撒尼人原始宗教中的生态伦理观——以石林圭山海宜老寨为例[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淑芹;;伦理学研究的拓展——环境伦理、制度伦理的发展[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皎;生态伦理观的演变与环境法的发展关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睿诗;中西生态伦理观比较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武娟妮;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霞;论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邓玉兰;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福珍;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伦理观思考[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丹;“人肉搜索”的伦理学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婷;理性与生态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高中飞;“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65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65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