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范伦理到德性伦理——当代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本真回归
本文选题:道德教育 + 规则 ; 参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10期
【摘要】:因长期建基于存在内在局限的规则伦理学,我们已经习惯把道德仅仅看作社会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外在操纵,使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去道德化和非人性化倾向,异化成规则灌输和训练等相应困境。透视德性伦理学拒斥规范伦理学的要旨,我们可以得知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对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要求,即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呼唤德性的塑造,是客服规则伦理之理论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其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the rule of ethics, we have become accustomed to regard morality only as the external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so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ws a tendency of demorality and dehumanization. Dissimilation becomes the corresponding predicament such as rule indoctrination and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ethics rejecting the gist of normative ethics, we can see that the revival of moral ethics has a profound requirement for moral education, that is, the return of moral education to moral ethics calls for the shaping of virtue. It is the practical need of the theoretical dilemma of the ethics of customer service rule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its return to its true existence.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曲靖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编号11AZX00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木才,曹福金;时代性"道德裂变"及其道德哲学拯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方德志;;德性复兴与道德教育——兼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德性伦理复兴的启示要求[J];伦理学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曹兴江;;论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陈运春;;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艳霞;李立家;;幸福就是拥有上帝——浅析奥古斯丁的“幸福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罗能生;;道德权利的存在依据及其在现代伦理学中的意义[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海萍;维柯的诗性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易显;侵权责任的法哲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0年
9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观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廖申白;;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的正确”观点——亚里士多德行为理论研究之一[J];道德与文明;2007年05期
2 刘林鹰;;古希腊的arete一般情况下不能译为汉语的德性——兼论区分Ethike的弱式得性传统与moralis的强式德性传统[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5期
3 鲁洁;;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02期
4 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美玲;;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逻辑意蕴和融通之路[J];求索;2008年11期
2 刘丙元;;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政治哲学困境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23期
3 陈绪新;;儒家诚信伦理的道德教育形上解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刘丙元;;基于规范伦理学的道德教育之检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7期
5 冯永刚;;制度安排之于道德教育的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佳;;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德性伦理的建构[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1期
7 缪斌;;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与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J];求索;2007年05期
8 杨豹;;德性——当代研究综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9 贾佳;;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可行性探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李重明;;伦理视域下的我国文化软实力论析[J];学术论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德安;;荀子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周详;潘慧;;道德教育中真实情绪的健康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文演;;从克己复礼观看孟荀道德教育论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史降云;;《老子河上公注》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苗春德;申淑琴;;程颢、程颐道德教育思想浅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吴慧红;;基于道德判断测验(MJT)在中国的调查研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程少川;;道德教育的系统观察视角及其认知的艺术与科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朱贵平;;《朱子家训》与道德教育[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松;加强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N];陇南日报;2009年
2 吕耀怀 曹志红;走向德性伦理[N];光明日报;2001年
3 康健;从德性伦理到制度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4 李培超;让高尚的道德回归生活、引领生活[N];光明日报;2006年
5 ;娱乐文化中的伦理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王珏;驱逐伦理:物欲笼罩的精神危机[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台北中央研究院教授 刘述先;全球伦理、宗教对话与道德教育[N];联合时报;2001年
8 何伟;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9 程世荣;法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浅析[N];贵州政协报;2008年
10 杨凤岗;迪尔凯姆:教会是社会道德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春;德性与品格教育论[D];复旦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苏森森;成就美德[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玉玲;雅克·马里坦的道德教育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曹显光;试论和谐性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中南大学;2007年
5 张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特点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莉;从知行分离看道德教育的缺失[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吴慧红;道德研究新视角: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海燕;转型期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构建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伟;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刘艳梅;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74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7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