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与经济模式的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循环经济 + 环境伦理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S1期
【摘要】:环境伦理类型与经济发展模式是协同演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工业经济等经济发展类型,与之相应也出现了敬畏自然、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伦理观。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之相适应的是和谐环境伦理观。和谐环境伦理克服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虽然双向但不对称的缺陷,是一种双向对称的和谐伦理;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完全相符,为循环经济提供了一种伦理基础。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co-evolution, and what kind of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bound to be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Human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such economic development types as primitive natural economy,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nomy. Accordingly, there has been a reverence for nature, following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of nature and anthropocentrism, non-anthropocentrism, et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ethics. As a new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 adapts to harmonious environmental ethics. Harmonious environmental ethics overcomes the defects of bidirectional but asymmetrical environmental eth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is a kind of bidirectional symmetrical harmonious ethics, which highlight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ious symbio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 goal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ovides an ethical basis for circular economy.
【作者单位】: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基金】:国家林业局软科学重点项目(K313020801)成果之一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华;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意识与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2 关胜侠;试论人类发展的哲学新视野——可持续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3 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广义;;实践性: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属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陈映;;论中国共产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06期
6 程爱娣;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经济发展[J];求实;2005年05期
7 陈俊;张忠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J];社会科学家;2008年05期
8 刘长明,苏宝梅;伦理学的革命——从单向伦理到双向不对称伦理再到双向和谐伦理[J];文史哲;2005年04期
9 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8期
10 蔡永海;;循环经济及其生态伦理底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霞;党玲博;朱忠业;;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住宅改造策略——以夏热冬冷地区旧住宅改造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徐玉萍;论贸易自由化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张九海;;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钱之佳;萧玲;;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周育国;石曲;;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方小教;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李久生,谢志仁;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方小教;;农业资源多维增量路径的建构、动力与运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蒋小兵;;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元祥;崔康平;许为义;吴峰;;探索新的污水系统管理模式 打造生态环保型精品景区[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藕香;;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组织化管理效应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金营;戈艳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需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周亚越;俞海山;;高素质人口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分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李巧莲;刘军;王迪;郑灿辉;;浅析新形式下我国矿山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文君;;关于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苏宝梅;;和谐精神:人文奥运的基本精神[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王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四大难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王民;蔚东英;霍志玲;;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研究[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姜宏汝;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吕当振;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丽;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苗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保障措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詹洁;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2 金天辅;简论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6年02期
3 谢冬慧;王建国;;论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取向[J];法学杂志;2008年01期
4 余德辉,王金南;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J];环境保护;2001年10期
5 孙道进;;实践:生态伦理学新的理论增长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田海平;生态视野下的经济伦理观念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7 李培超;张天晓;;追踪“生态关怀”的足迹——中国环境伦理学三十年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10 张登巧;;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英;;基于生态伦理的循环经济[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陈俊;张忠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J];社会科学家;2008年05期
3 陶笑眉;;构建循环经济是实现环境伦理原则的最佳选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何伟范;韩明君;;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循环经济伦理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李少平;;经济伦理和可持续发展——以经济为中心考察[J];特区经济;2009年01期
6 孙文营;;循环经济与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J];求索;2007年05期
7 杨世雄;;循环经济视阈下的生态伦理思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李慧明;廖卓玲;;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的循环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张新平;;生态伦理视角中的循环经济系统论[J];中州学刊;2007年05期
10 吕青;张婕;;环境公正:环境伦理学的现实趋势[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光禄;;试析循环经济的伦理基础[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2 赵瑞芳;;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兼谈“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实践[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书确;;普及《工程伦理学》教育是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立本之道[A];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发固体废物资源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福军;;略论孔子和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丽坤;;关于休闲道德的几点思考[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甄宗旭;;从科学发展观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取向[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7 ;诚信为本 厚德载物[A];共铸诚信——福建省企业道德建设经验汇编[C];2003年
8 李国俊;张文喜;;社会危险的技术伦理透视[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廖小平;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许先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胡善风;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2年
4 方志军;自然价值的辩证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杨通进;环境伦理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7年
6 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年
7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周中之;消费伦理观念事关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许跃芝;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N];经济日报;2007年
9 管向群;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N];光明日报;2004年
10 高维岭;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N];安徽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2 刘伟杰;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杨良奇;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程平;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胜利;生态伦理建设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2 叶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探索[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3 苏婕;生态中心论中的伦理学思想及其发展体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黄志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伦理理念的若干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邓和盛;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思考[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熊英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生态伦理价值[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武威利;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8 衣永红;责任伦理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华侨大学;2005年
9 赵文静;环境道德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李鹏举;利益让渡与全球可持续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6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8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