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关系: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和伦理学探讨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is a key issue in the intersection of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roblem can not only help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identity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show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ontemporary feminist psychoanalysis, because in the view of feminist schol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is not only the original form of human nature, but also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any society, religion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伦理学思想史的女性主义解读”(12AZX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精神健康问题的伦理学研究”(12YJAZH163)
【分类号】: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华眉;王燕;;爱的对象“不可替代性”批判——兼谈大学生爱情观教育[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王燕子;;互文性思想中的关系性特质[J];武陵学刊;2012年06期
3 张丽;;解释如何才能有效——赫施客观解释学反思[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倪志娟;;词语的形式与意味——沿着福柯的方向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宋新军;;现代女性性别自觉意识的弱化与强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孙秀丽;;符号实践的前符号态与符号象征态研究——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三[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7 肖振宇;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反叛母题的再现——重读《焦仲卿妻并序》、《原野》、《寒夜》、《无处告别》[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黄湘芳;;语言·革命·女性——试论克里斯蒂娃的“记号语言”理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当代艺术中的“中性”身体符号[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郝雪靓;;翻译的文化间性[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汉波;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4 孙秀丽;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森;明代刊本《西游记》图文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6 徐文培;开放、指涉的文本世界:冯内古特小说的互文性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华眉;论爱的对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易彬彬;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性别概念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4 白睿;空间、身体与被忽略的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何婷;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D];浙江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名之;;弗罗姆的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2 孙名之;;弗罗姆的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3 李炎清;;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道德心理学的贡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范伟伟;;儒家“仁”之伦理与关怀伦理可否兼容?——关于这场争论的评述[J];伦理学研究;2009年03期
5 吴荣先;;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肖巍;妇女与伦理学——访凯思林·伦农博士[J];哲学动态;1998年04期
7 石远;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1983年05期
8 董江阳;;评弗洛依德的宗教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9 周小李;;两性道德发展差异的女性主义批判及其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杜秀芳;;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曙光;论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默;拯救人性的爱[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89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8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