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向现代转型视域下的公共道德的辨析及构建
[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 the debate between public morality and private morality has been launched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represented by Liang Qichao. Liang Qichao believes that the essence of public morality and private morality is 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 He tries to construct public morality to urge individual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and to bring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morality into the scope of private morality, 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s moral practice. Liang Qichao's concept of public morality is mediated by Japanese thought of public morality and has its origin in western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 Bentham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vate ethics and public ethics, which Mill further developed into personal morality and social morality. Public moral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rivate morality, is mainly maintained by social sanctions, and its cultivation depends on the guidance of the state. The theory of public morality in ancient China is an applied philosophy which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ideal and reality, and regards public morality as a kind of life art which can guide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because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mmerce 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activities, we must take the contract principle of commerce as the core, and construct public morality in the field of superstructure through social supervision and state guidance.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原;信任与服从:公共道德的结构性要求[J];道德与文明;2005年04期
2 郝旭巍;;浅谈公共道德制度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12期
3 时卫平;;社会公共道德:社会全面发展的助推器[J];求知;1996年09期
4 彭富春;;重新唤醒人的良心[J];上海国资;2006年02期
5 ;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1998年S1期
6 梁静;;论法治理念语境下的公共道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黄滨;;晚清中国乡村的公共道德生活探微[J];伦理学研究;2008年01期
8 孙飞雪;;论公共道德与公共权力[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02期
9 李春成;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的关系问题[J];现代哲学;2002年01期
10 李辉;;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公共道德路径[J];前沿;2013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龚柏华;;“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WTO案”援引GATT第20条“公共道德例外”的法律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原;加强公民公共道德素质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江汉大学政治学院院长 教授 李腊生;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思考[N];湖北日报;2011年
3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评论版主编 刘波;拯救信仰迷失和公共道德危机[N];华夏时报;2013年
4 曹林;拯救公共道德自公务员始[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陈尧;是谁令公德蒙羞[N];珠海特区报;2012年
6 丁大同;现代人应有的公共道德感:慈善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7 达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办公室主任 杨仁明;摒弃“社会默许” 捍卫公共道德[N];四川政协报;2014年
8 特约记者 方芳;不应缺失的公共道德[N];中国社会报;2006年
9 邵俊国 彭澄;用“强制文明”矫正不文明行为[N];太原日报;2013年
10 邓福寿;删除“地铁禁食”是审慎之举[N];湖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辉;中国的公民组织培育与公共道德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2 徐莉;WTO“公共道德例外”条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廖加林;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荣;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庄园;大学生公共道德素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3 逄坤;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高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性影响下的公共道德建设[D];天津大学;2015年
5 胡素娅;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道德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武凌竹;网络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谢国日;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公共道德问题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傅文轩;社会转型期下的公共道德重建[D];浙江大学;2013年
9 夏坤;社区公民公共道德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曹真;WTO框架下公共道德例外条款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0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3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