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共生理念下的河流生命境域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8 14:22
【摘要】:主体性哲学造成了人与河流价值的双重遮蔽,对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和影响进行全面反省和批判,使人与河流价值得以双重显现,必须完成从"竞争进化"到"共生进化"的范式转换。应赋予河流以相应的主体权利,承认人与河流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提出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重塑人与人、人与河流和谐共处的新范式。从共生理念的视角探讨人与河流共生机理,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河流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河流开发或管理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subjective philosophy has caused the double sheltering of the value of man and river, and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introspec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social Darwinism, which makes the value of man and river double manifest. The paradigm shift from competitive evolution to symbiotic evolution must be completed. The river should be endow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bject rights, and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man and river are an ecological system of "symbiosis", and a new paradigm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people and rivers should be put forward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symbiosis and to reshape people and rive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objective law of rive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prac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river development or river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流可持续发展及其生态伦理问题研究”(12CZX02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刚;传统“中心论”向当代“和谐共生论”的复归——“人”与“自然”得以显现的必然路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5期

2 卢风;共生理念与主客二分[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工程理念[J];中国水利;2003年01期

4 张永缜;;共生:一个作为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理念[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卫;互利共生理念初探[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舒远招;;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J];哲学动态;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刘旭红;浅析我国佛塔的建筑艺术成就[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5 韩颖;方晟岚;绳勇;;南京台城景观保护与可持续设计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6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鸿勋;;永葆城市的“生命印记”——北京城现代化所引起的思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9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9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婷婷;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立文;和平、发展、合作——儒家文明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地位和价值[J];孔子研究;2004年04期

2 邹诗鹏;遮蔽与解蔽:走出启蒙的当代困境[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3 邓晓芒;补上“实践唯物论”的缺环——论感性对客观世界的本体论证明[J];学术月刊;1997年03期

4 蔡仲;对人类未来的关心──记“第三届国际怀特海大会”[J];哲学动态;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普林;;渭河水文化与生态景观建设刍议[J];人民黄河;2008年06期

2 谢凝高;原作传世 永续利用[J];华夏人文地理;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华;黄亮亮;姜德刚;;河流生态建设健康评估及展望[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2 姜娜;冯绍元;郑艳侠;唐泽军;孟庆义;;河流生态需水估算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3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与原则[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治水新理念[C];2004年

5 宫崇楠;;河流生态修复——时代赋予水利的重要使命[A];山东省老科技工作者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言献策研讨会论文选[C];2007年

6 高鹏杰;;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问题[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董哲仁;;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治水新理念[C];2004年

8 黄时达;田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水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9 黄时达;田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水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李国英;;践行治水新思路 当好黄河代言人[A];2005中国水利发展报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天宇;8处河流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完毕[N];鞍山日报 ;2009年

2 党连文;探索水环境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对策[N];学习时报;2005年

3 靳辉 本报记者 王笑梅;曾经的污水河沟重现鱼踪[N];辽宁日报;2009年

4 ;胁迫与补偿: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探求[N];中国水利报;2004年

5 马广岳 译;纳帕市“活的河流战略”[N];黄河报;2010年

6 孟志康 刘立志 刘立成;京城首家河流生态复原产品基地建成[N];中国水利报;2004年

7 董哲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建立动态运行的筑坝河流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刘国纬;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博弈[N];光明日报;2007年

9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 马吉明;引入新思想让河流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步[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刘树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水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爱勤;渭河关中段地下水对河流生态基流的保障研究;地质工程[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2 张洪波;黄河干流生态水文效应与水库生态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文鸽;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齐悦;大型水库生态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群;河流生态和环境需水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立新;内蒙古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分布格局、过程与功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丰华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9 金鑫;面向河流生态健康的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余国安;河床结构对推移质运动及下切河流影响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大鹏;基于近自然设计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晖文;河北省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及修复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朝;重庆市河流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4 潘明祥;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目标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杨丽萍;河流健康评价关键指标的确定与验证[D];云南大学;2012年

6 杨宗伟;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成剑波;河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12年

8 张大鹏;石羊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农业节水的生态价值评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付海涛;潍坊市河流生态湿地规划建设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萍;山东沂河李庄闸下泄生态环境流量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40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40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